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规划 > 市级规划
-->
北京国际科创中心2025年基本形成

2023-05-19 07:48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成为世界科学前沿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地。近日,科技部、北京市政府、国家发改委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 加快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对3年后的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出了具体发展目标和任务。

  
  《工作方案》将“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的目标详解为三方面:一是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建设取得重要成效。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全面强化。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跻身全球前列。由战略科学家领军的创新团队在若干重要科学命题和科学发现上实现重大突破。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有效解决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初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6%左右,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比重达17%左右。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达到260人左右。二是全球主要创新高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打开崭新局面,三城一区融合发展提升创新能级。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位居世界城市前列。高精尖产业不断壮大,高成长、高潜力的未来产业加速培育,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基本建成。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当年超过1.2万亿元,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7.5%左右,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8000亿元,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总收入全国领先。三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基本形成。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制度型开放走在全国前列,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充满活力。人才、技术、资本和数据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国际化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引领全球的科学聚落初步形成。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全方位加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多维度提升。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工作方案》提出了一系列详细任务。首当其冲的就是深化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要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重组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贯通科研体系,加快建成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计划,超前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在低碳能源、生命科学等重点领域布局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群,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国家发展全局、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在此过程中要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形成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
  
  要加快建设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提升“三城一区”创新能级。同时形成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信息安全等领域领先发展。打造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做优做强以创新药品、新型疫苗、高端医疗器械、数字医疗新业态为重点的医药健康产业。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支持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智能装备等发展,规划和建设智能网联“车路云网图”支撑体系。打造绿色智慧能源产业集群,大力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打造高端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围绕互联网3.0、人工智能、光电子、低碳技术等重点前沿领域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启动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
  
  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深化开放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依托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区”的优势,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持续吸引国际科技组织、行业联盟、外资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国际科技服务机构等在京集聚发展。高质量做好中关村综合保税区申报与规划编制。高水平办好中关村论坛。
  
  《工作方案》还强调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围绕共性技术攻关、技术市场融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大引导性投入。发挥北京研发优势,结合津冀应用场景和资源优势,推动基础研究领域政策、资源等协同。持续深化北京与河北雄安新区、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创新。加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与功能建设,促进技术转移及成果转化。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