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导航 > 京信观察
北京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步伐加快

2020-12-16 14:38   来源:京信网

  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也提出了到2025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的目标,到2035年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和辐射力全球领先。“十四五”时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一、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从“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到“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升级了首都“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和重要性,对提高北京创新能力的国际影响力、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将驱动首都进一步提升发展的质量与实力。专家认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是在畅通“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要始终坚持开放合作的姿态,积极拥抱国际科技交流,在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对话中,提升北京科技创新在全球的辐射力与影响力。二是建成世界级的国际科技中心,需要在全球顶级技术上有所突破与作为。对此,要集中力量攻克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二、三地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凸显引领作用 

  北京“十四五”期间将持续推进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力争在集成电路、关键新材料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部署“数据、算力、算法”为核心的公共底层技术和中试平台。围绕智能制造、大健康和绿色智慧能源领域,构建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强创新、产业和供应“三

  链”联动。上海“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建议提出,加大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积极争取数字货币运用试点;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加快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广东提出支持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深圳中心升级改造,支持鹏城“云脑”、珠海横琴等智能计算平台建设,打造世界领先的超级计算高地。深圳着力推进科技、体制创新“双轮驱动”,建立事前、事中与事后资助相结合的专项资金资助体系。

  三、北京建设国际科创中心面临挑战 基础研究能力亟待加强。一是基础研究投入不够。北京基础研究经费占比将近15%,和美、英、法等国相比还有提高空间(基本在15%-25%之间)。而且对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还缺乏有效的引导政策,比如公益捐赠领域用于科研不能免税,造成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主要用于试验开发环节。二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支撑能力还需加强。目前基础材料领域全球顶尖实验室前三名均在美国,此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协同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不够。一是科技成果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科技成果的主要供给方,考核评价以科研立项级别、论文数等为主,基本不考虑市场需求。如北京技术市场上技术卖家共有5813家,高校卖方仅39家,成交额不足30亿元。二是科技成果中试、熟化相关的平台、技术、人才和资金投入不足,成果转化关键环节相关保障缺乏,导致很多科技成果无法有效转化。三是制造业占比偏低,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产业发展基础比较缺乏。近几年北京制造业占GDP比重逐年下降,已不到12%。由于缺乏转化条件和产业应用场景,造成北京大量的创新成果只能流向产业链更为完善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落地。

  顶尖科研人才仍然缺乏。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世界顶尖人才缺口依然很大。如北京人工智能领域有近4万人才,但顶尖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不及纽约等城市。据清华大学AMiner系统研究显示,北京在全球AI高影响力学者城市排名中居第五位,且主要分布在应用研究领域。二是存在技术经理人等专业技术转移人才缺乏,市场导向的创新人才配置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

  四、多管齐下推动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补齐基础研究短板,夯实创新源头。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建议,北京应积极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加强5G等信息通信网络、新一代超算中心等数据智能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数字技术发展。二是以“三城一区”协同发展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引导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顺义区以创新型产业集群反向助推“三城”科技成果产出。三是构建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发挥市自然科学基金、科技计划等引导作用。强化市场导向,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结合。一是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让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成果转化评价等环节发挥主导作用。二是推动独角兽企业、领军企业等加快与中小企业构建上下游合作网络,开放资源、场景和应用需求,形成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三是打造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沈体雁建议,北京应把“三城一区”主平台和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作为主要抓手,进一步在京津冀区域打造三个世界级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大吸引国际国内科技人才力度。依托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加大全球人才引进力度。改革科研人才激励和奖励机制,完善分类评价体系,健全学术共同体评价机制。推进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打造利于科技人才生活的国际化宜居之都。(编辑:赖紫薇)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