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视界 > 第28期 北京“瘦身” > 延伸阅读
初加工环节外迁 农批市场升级

2015-11-18 14:33   来源:北京日报

  在新发地经营了15年的北京旺达玉柱果品有限公司改名了,叫“悠乐果”。

  “网店去年‘五一’在京东、1号店上线,今年春节以后,每天流水都有四五万元。”老板徐柱说。

  徐柱是新发地市场5000多名固定商户中的一个。他们正和新发地一起“内升外扩”:把初加工、仓储、物流等非首都功能外迁,在外埠建直供基地、分市场保供应,搭乘互联网快车扩大销售,只为让首都菜篮子更丰富、安全、便捷。

  实体店变电商

  1995年徐柱就到过新发地。“那时只有两个大棚,一排宿舍。北区还是菜地,南区是个木材市场。”当时他靠蹬三轮车到市场拉菜,回丰台造甲村卖。2000年前后,新发地市场有了模样,徐柱成了这里的商户;2002年,他租下第一间库房;2006年,成立了北京旺达玉柱果品有限公司。

  当时,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其中的佼佼者新发地成为首都的“菜篮子”,供应着北京市场70%以上的新鲜果蔬。徐柱也借势发展,在新发地有了四家实体店,日流水七八万元。

  2013年,情况有了变化。“受电商冲击比较明显,日流水从七八万元降了一半。”不过徐柱有准备。“一次听课,老师说,外国的农产品都标准化生产,有自己的品牌,给我触动很大,我也要有自己的品牌。”2011年,他注册了“悠乐果”商标。

  在过去产地直供的基础上,徐柱开始在外埠建基地,质量、供应、价格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丰富产品种类,猕猴桃、香梨、蜜柚、甜橙……有基地、有品牌、有实体店、有营销团队,发展电商水到渠成。

  如今,在新发地市场全国名优果品大厅,一楼,有“悠乐果”的实体店,展示着公司的精品干果、水果;二楼,一间14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十几名电子商务部门的员工正在进行网上销售;对面的包装车间里,七八个员工正对照订单,把一箱箱猕猴桃、库尔勒香梨、新疆石榴等装箱发往全国各地。

  九大农批市场齐升级

  12月6日,新发地市场将组织100余家网店初具规模的商户,共建“新发地生鲜网”,打造一个“线下体验+线上下单”的“互联网+”平台,让市民在网上也能便捷地买到新鲜、低价的果蔬产品。

  此前,新发地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已经在2010年上线。“这是一个大宗交易平台,把供应商和采购商联系起来,全国各产地可以到平台上发布产品信息,采购商可以到平台上采购农产品。2014年的交易额在10亿元左右。”中心负责人介绍。

  “人多、车多,制约着新发地的发展。搭建网上交易平台,能有效缓解拥堵。”新发地市场相关负责人张月琳介绍。在新一轮升级改造中,新发地将扶大扶强扶优,淘汰小而散的低端商户;在产地推广标准化生产、包装菜进京,减少进场车辆;根据客户需求,配送上门;建设立体交易平台,减少车上交易。“将来这里将是农产品的展示、体验中心,再也看不到现在这种大货车扎堆的场面。”张月琳说。

  不单是新发地,包括中央市场、大洋路、岳各庄、八里桥、锦绣大地、水屯、石门、回龙观等在内的九个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都在进行升级改造。今年前三季度,各区县已清退、拆除市场77个,营业面积51.5万平方米,完成市场升级改造43个。其中,回龙观市场将在12月底前关停。

  初加工等功能疏解

  同是新发地老商户,经营食用菌数一数二的大户张伟选择了外迁。

  “我70%的客户都是外地的。”张伟解释说,留在新发地经营成本太高,在新发地卖菜,红绿灯这边一个价,那边一个价。堵车时,这边货没得卖了,那边一车车堵着过来不了。逢年过节一堵就是三五个小时。

  为把初加工、仓储、物流等功能外迁,同时增强保障能力,新发地在高碑店建设分市场,一期占地2000多亩,已于10月29日正式开业,张伟成为第一批商户。“一天卖几十车香菇、杏鲍菇什么的,平均一车省个三五百元很轻松。”张伟说。摊位面积大了,设施条件好了,租房、人力成本都比过去便宜。

  和张伟一起外迁的,还有新发地的采购商。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张春义是其中之一。

  “都走高速,从高碑店往回走比北京能快一个小时。这是在不堵车的情况下,赶上堵车,从新发地上六环都能堵三个小时。”张春义说,到高碑店进货,各方面的成本都降低了。“在新发地周边租个房子,一个月怎么也得三四千块钱,在高碑店,三四百块钱就能住得挺好的。”

  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政府部门将引导农批市场中不符合首都定位的初加工、分拣、仓储物流等功能疏解到外地;并升级软硬件设施,借助“互联网+”,让市民的菜篮子更丰富、更安全、更便捷。

  短评

  转型升级让服务更好

  新发地等九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势而动,以转型升级的新理念、新路径来编织北京“菜篮子”,值得点赞。

  在疏解非首都功能、融入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也要保障城市有效供给。按照规划要求,农贸市场是生活必需环节,面对的不是搬走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强管理、逐步升级,让其更好服务的问题。这方面转型升级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城市运转秩序和广大市民生活,应该有好的规划、新的举措。

  农产品供应作为最传统、最落地的产业,固有优势明显,制约因素也很多,转型升级并不容易。新发地等农批市场从自身特点出发,扎扎实实耕耘自己的“基地市场”,注重内部品牌提升,注重搭乘互联网快车,同时精准突破,积极“外扩”,注重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在日渐明晰。一方面让京城“菜篮子”提质增效,更丰富、安全、便捷,老百姓得实惠,另一方面也加强了辐射效应,在协同发展大布局中做出文章,让疏解与提升的好处愈发凸显。

  在协同发展和疏解功能的大要求下,农批市场转型升级无疑将赢得更多发展机遇,关键是视野要更广阔,措施要更精准,以创新思路来提升发展质量,优化发展空间。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