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各街道紧扣城市精细化治理要求,以垃圾分类工作为核心抓手,集中开展多场主题鲜明、载体创新、内涵厚重的垃圾分类宣传实践活动。从党员先锋引领深化思想认知,到居民手工实践体悟环保价值,再到宣教中心科技赋能普及知识,系列活动以“立体化覆盖、沉浸式体验、常态化推进”为导向,层层递进、全域联动,推动垃圾分类理念从“被动知晓”向“主动践行”深度跨越。
党员带头 传递环保新风尚
近日,白纸坊街道组织了一支由党员业务骨干和专业第三方机构组成的垃圾分类工作组,主动对接辖区内的西城区档案馆、经济日报社、宣师一附小、西城实验小学等单位,开展了一系列“一对一”的上门指导。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共机构的垃圾分类理应标准更高、效果更好。我们希望通过专业的‘体检’和‘会诊’,帮助他们查漏补缺,共同筑牢这道重要的示范防线。”
其间,检查组除了检查办公区、公共区域、食堂后厨等区域外,还重点查阅了各单位在党建引领垃圾分类工作方面的相关材料。“我们看一个单位是否真正重视,不仅要看台账记录是否清晰,更要看其党组织是否发挥了核心作用。例如,是否将垃圾分类纳入党员学习、主题党日活动,是否建立了党员责任区、先锋岗……以此来引导党员带头分、带头讲、带头管。”
而在陶然亭黑窑厂社区,党员们率先深化自身认知,通过专题学习明晰北京市垃圾分类标准与环保意义,主动查找日常分类中的不足,以“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的态度夯实理论基础。在具体行动中,党员们不仅承诺将分类要求落实到家庭生活中,更主动扛起“带动身边人”的责任,计划通过邻里交流、家庭分享等方式,把学到的分类知识、环保理念传递给家人与邻居,以“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片”的效应,推动“人人参与分类、家家践行环保”的氛围在社区落地生根,让党建红成为垃圾分类工作中的鲜明底色。
手工活动 点燃居民参与热情
“这牛奶盒改造成的收纳盒真实用,既学会了分类知识,又让牛奶盒有了新用处!”刚结束手工活动的李阿姨举着作品笑开了花。近日,月坛街道联合新街口街道开展“垃圾分类+手工创作”系列活动,吸引居民主动加入“变废为宝”的行列中。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向纵深推进,如何让居民从“要我分”转变为“我要分”,成为街道治理的关键课题。月坛街道老旧小区多、老年居民占比高,传统宣传难以激发持续热情。“我们就是要找准居民兴趣点,把分类知识融入手工实践,让大家在动手过程中真正理解‘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月坛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活动中,月坛街道与新街口街道联合策划三类专场项目,实现全年龄段覆盖。老年专场里,长辈们专注打磨废旧布料、塑料瓶;邻里共建专场中,不同家庭组队创作,增进感情的同时传递分类理念;重阳节专场更将茱萸香囊制作与废旧材料利用结合,让传统节日碰撞“绿色时尚”。“以前总搞混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现在知道快递盒属于可回收物,还能够做成笔筒,特别有意义。”参与亲子活动的张先生说。
据悉,月坛街道垃圾分类参与率从35%升至80%,准确率提升40%左右。月坛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街道将拓展资源联动范围,让垃圾分类从“必答题”变为“加分题”,为美丽月坛注入持久绿色动力。
以“讲”促学 筑牢垃圾分类知识根基
近日,陶然亭街道聚焦“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核心目标,依托社区、学校、儿童中心等多元平台,精心策划系列主题活动,帮助儿童系统掌握垃圾分类知识,切实增强环保意识,推动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良好氛围。
街道联合社区、学校与儿童中心,邀请专业环保主讲人开展专题讲座。在八中附小“开学第一课”活动中,主讲人结合“尿不湿属于其他垃圾”“果皮归为厨余垃圾”等生活实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剖析垃圾不分类对土壤、水源的危害,以及可回收物再生利用的价值,让抽象的环保理念变得具体可感。在儿童中心活动现场,主讲人通过互动问答环节调动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当被问及“塑料瓶该投进哪个垃圾桶”时,孩子们纷纷举手抢答:“是可回收物投递口!我在家也会帮妈妈分垃圾。”生动的课堂氛围不仅让知识入脑入心,更激发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为让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陶然亭街道还精心设计户外实践与趣味游戏环节,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分类认知。在大吉巷社区组织的青少年室外垃圾分拣活动中,孩子们手持垃圾袋与工具,分组前往街道、公园开展“地毯式”清理,将废纸、烟头、塑料瓶等垃圾精准分类投放。在儿童中心“油画小夜灯DIY”环节,孩子们用画笔在灯罩上描绘垃圾分类场景,将环保理念融入艺术创作。
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陶然亭街道将持续优化活动形式,丰富教育载体,推动垃圾分类教育融入儿童成长全过程,引导更多家庭参与到绿色社区建设中,为打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