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离不开体系化攻关能力的支撑。要加快构建全链条、多元化、企业主导的协同创新网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坚实根基
■科技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才能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以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为抓手,加速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效能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任务进行部署,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对河北而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破解传统产业转型困境、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突破口,也是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强化战略引领和顶层设计,绘制融合路线图
深入贯彻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战略部署,要立足国家战略导向,紧密结合省情实际,扎实推进谋篇布局。
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战略框架。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战略引领,研究出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专项行动和实施意见,部署重点行业、重点环节、重点领域融合提升任务。
细化实化重点产业与重点技术融合的落地路径。明确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路径模式,绘制产业与技术衔接路线图,跟踪前沿技术创新成果,研究制定重点产业细分领域发展规划。
统筹政策资源,确保蓝图落地实施。制定一揽子专项支持政策,引导创新资源和产业项目精准落地、有机衔接。关注科技、产业发展新趋势,立足实际及时对相关政策进行优化调整,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增强体系化攻关能力,筑牢融合根基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离不开体系化攻关能力的支撑。要加快构建全链条、多元化、企业主导的协同创新网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坚实根基。
着力强化创新链的协同贯通。围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布局跨学科、跨机构的联合实验室和创新联合体,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瓶颈与共性基础难题,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化应用的无缝衔接。
建设多元化高能级创新平台。发挥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作用,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河北布局,高水平建设一批国家技术研发平台和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做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发展一批加盟和共建专业研发机构。
构建企业主导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分类实施创新专项,在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先进工艺等环节实现协同攻关与本地化配套,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加快成果高效转化应用,打通融合堵点
科技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才能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完善支持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扩大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产权激励试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适应新经济新模式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
建设成果转化平台矩阵。支持地方政府与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共建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平台体系,建立和完善一批枢纽型技术交易网络平台、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推动中试熟化平台共享、共用,实现科技成果从科研单位到企业的无缝转化。
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场景。丰富开放成果转化应用场景,推广“为场景找技术”模式,打造雄安新区、各类开发区等试验场。构建高效、专业、可靠的成果应用场景推进机制和服务体系,完善技术转移应用场景建设规范,提升技术转移场景驱动水平。
共育京津冀世界级产业集群,拓展融合空间
京津冀共育世界级产业集群,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效抓手,是塑造区域发展新优势的必然要求。
构建高效能产业链条。建立产业链群建设监测体系,集中攻坚“卡点”技术,精准破解“堵点”问题,高效贯通“断点”环节。围绕氢能、生物医药等6条重点产业链及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开展跨区域技术创新、中试熟化和应用场景合作,共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
打造高层级产业发展平台。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园等为载体,优化产业分工与布局,引领区域深度融合。精准承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外溢,联合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共建高水平产业融资系统。立足三地科技创新需求,打造集政策对接、投融资服务、创新孵化与风险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金融生态体系。推动三地金融数据共享与资源整合,建立专业化科技金融产品库,定制开发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科技企业的信贷、保险与股权投资解决方案。探索设立京津冀协同创新或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完善多元投入机制,推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和重大产业转化项目。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提升融合效能
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以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为抓手,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加速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效能。
夯实“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推动数据融通与算力协同,积极探索建立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推动政府数据、行业数据、企业数据有序开放共享。统筹布局智能计算中心、公共数据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构建集约高效、普惠开放的算力供给体系,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AI应用门槛。
深化人工智能在重点产业全链条赋能。加快推动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升级,打造一批“AI+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和智慧园区,推进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生产制造核心环节。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农业精准化管理中的深度应用,构建跨区域产业智能协同网络,实现创新范式、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共建共享人工智能算力与数据平台。整合京津冀三地高性能计算中心、超算中心资源,搭建区域性人工智能算力共享平台,推动政务、科研、产业数据有序开放流通,为算法训练与场景创新提供基础支撑。重点支持大模型开发、关键算法突破及边缘计算设备研发平台建设。
优化制度与生态,涵养融合沃土
以系统思维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机制。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破除制约要素流动的壁垒,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
健全组织保障与评估机制。强化对创新融合的统筹协调,建立跨区域的技术标准协同、知识产权共享与利益分配机制。构建涵盖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合同成交额、高价值专利产出、产业集群能级提升等要素的融合效能评价体系,以常态化监测评估倒逼政策落实与体系优化。
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围绕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综合改革。结合科技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聚焦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组建院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形成有计划、有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动,实现创新链的闭环和高效循环。加快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创新科研事业单位运营体制机制,健全科研管理、成果评价、经费使用、科研服务等制度,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各类束缚。
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推动京津冀三地人才评价互认、职称互聘、社保互通。搭建科学家、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共享数据库和在线协作平台,鼓励“周末工程师”“候鸟型专家”等柔性流动模式。在雄安新区布局建设高品质科学家社区和创新人才驿站,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国际化科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