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城市建设

老厂房诗意转身 新高地智慧赋能

2025-11-19 08:14 来源:北京晚报

  老城不断更新,那些承载着记忆的老厂房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进化”。近年来,曾经的天坛家具厂、北京第二热电厂、新华印刷厂、三友商场、“动批”市场、首开集团总部办公地等一批老厂房、旧厂区、老市场,被重新赋能,注入了潮流、艺术与产业的活水。

  置身园区,还能看到老房子的影子,却多了咖啡的香气;还能找到过去的记忆,却添了新的故事。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车间、嘈杂的批发市场,而是变成了我们周末愿意去逛逛、去喝一杯的地方。

  空间重构

  老厂房变活力街区

  天坛家具厂旧址 重构·潮东里

  老北京元素融入潮流生活

  深秋,老城迎来最诗意的季节。在东四南大街北部,那一片曾经红砖灰瓦的老厂房,结束了家具厂的历史使命,迎着新时代的潮流,诗意地转了身。

  国槐、银杏掩映着灰色墙面上的“重构·潮东里”五个字。踏入其中,青条砖铺就的步道串联起这片1800平方米的开放街区,里面有廊道、老树、老房子,沿途分布着人文酒店、艺术空间、酒吧、理发店、咖啡馆等。临街的面包店飘着香气,三两年轻人结伴,临窗而坐,吃甜点、喝咖啡,有秋色佐餐,美味加倍。

  这片街区前身是天坛家具厂旧址,空置多年。2024年,伴随城市更新、腾笼换鸟,这里变为重构·潮东里活力街区。“潮是潮流,东是东城,里是胡同里。”负责人蔡战江和合伙人都是老北京,对老城胡同、青砖灰瓦有着天然的亲近。领着记者转街区,他热络地和每位空间主理人打招呼,“老城不断更新,发展到这个阶段,我们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重构这些老厂房、老建筑,注入一些年轻能量。更新中,我们保留了老家具厂75%的老建筑筋骨,打通室内外边界,并将青砖、庭院等老北京胡同元素引入建筑内部,实现融合重构。”

  穿过廊道,街区最里侧是八仙艺术空间,这里最吸引人的是它6米多的挑高、木色的梁柱与榫卯结构,开阔而有古韵。这儿是一些文艺活动的天然场地,前不久,20余组亲子家庭围坐在百年榫卯屋檐下,跟随专业戏剧老师,将手中的牛皮纸、纸板、纸箱渐渐变为《山海经》中灵动的九尾狐与毕方神鸟。

  焕活重生的不止艺术空间,新中式风格的人文酒店,是旅行者的驿站,也是老城观景台,透过景观窗,老城如流动的画卷;老北京人开的汉堡店,融入儿时记忆的羊肉串汉堡,非常美味;男士理发店,暖黄灯光、红色皮椅、整齐划一摆放的理发工具,让人仿佛穿越进了老电影。

  蔡战江说,潮东里的目标是打造一个潮流生活社区、城市旅居微度假目的地,让大家来到这儿收获独具北京特色的吃住旅居体验。

  “动批”聚龙服装批发市场 JKFUN商场

  潮玩健身就来活力街区

  从潮东里往西,在位于西直门的西外文化休闲广场旁,拱形的“虫洞”入口亮着变幻的LED灯,刚走近就被一股科技感包裹——谁能想到,这里曾是满是尼龙袋、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的“动批”聚龙服装批发市场。

  如今,它以JKFUN商场的新身份,成了一片活力街区。走进商场,赛博兔子雕塑前总围着拍照的人,中心LED屏上流动的光影让人挪不开眼。地下一层的餐饮区最是热闹,饭点时,云南米粉店门口排着长队,喜茶的取餐号能叫到上百号。

  除了美食,商场里能玩的也多。健身房里,马女士刚结束私教课,“24小时营业太方便了,加班晚了也能来锻炼”;喜剧社门口,年轻人笑着讨论刚看完的脱口秀;益智游戏区里,小杨和朋友正拿着体感设备闯关,“网上团券超划算,下次部门团建就定这儿。”近600个停车位更是解决了老难题,以前来“动批”找车位要半小时,现在开车来很省心。

  从嘈杂的批发市场,到科技感满满的潮流空间,老市场不仅变了模样,更成了周边居民生活里离不开的欢乐天地,续写着新故事。

  艺术入园

  工业遗存成美学高地

  当艺术入园,老厂房的重塑便从“形”的改造,向“神”的雕琢迈进,谱写出一曲生活与美学交融的交响。

  汽车修理厂 紫园·新风里

  艺术主题区域成热门打卡地

  正值午后,紫园·新风里园区内,午休的白领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闲庭信步。阳光映照下巨型紫色“ZONE”字母格外显眼,门口憨态可掬的狗狗雕塑歪着脑袋迎客,萌趣的大黄鸭装置则与“北京”墙体艺术字相映成趣,交织成一片灵动的生活景致。

  西城区德胜街道新风街3号,经历了汽车修理厂、公共汽车大修厂和天秀市场的身份变化,如今已蝶变为全新的紫园·新风里园区,这里以“康定斯基的定律、莫奈的池塘、蒙德里安的小路、卢梭的丛林”四个艺术主题区域为亮点,迅速成为年轻人的热门打卡地。

  循着热闹声登上二层的福地市集,各水果摊前人声鼎沸,摊主们扯开嗓子吆喝着。市集的灯箱上,“来了您嘞”“倍儿甜的瓜”“甜巴丝儿丝儿”等烟火气十足的老北京俏皮话接连映入眼帘。这些巧思,恰是紫园·新风里在空间更新中注入的人文温度。

  紫园内还吸引了众多商业企业入驻。连锁快餐、轻食咖啡店、全龄健身馆、儿童教育机构……这些丰富多样的业态,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三友商场 雪莲·亮点文创园

  9000多平方米建筑有8处花园

  东四南大街15号,雪莲·亮点文创园被誉为“城市美好生活的新高地”。2021年,伴随东四南北大街整体风貌提升,30多年历史的三友商场彻底关停,转型为文创园。毗邻着胡同、四合院,这座9000多平方米的建筑里,遍布着“望月”“山友”“子午”等8处、约2000平方米花园。

  文创园负责人丁平说:“花园、剧场、走廊,这些既不能常年租用,看起来又好像没用,其实它们是‘无用之用’,不能直接让入驻者变现,但它是精神滋养,是园区的灵魂和生命。”正因如此,一拨拨文艺青年们来此听音乐会、看展览、参加文艺沙龙。

  赵府街20号老建筑 金隅金台·共享际

  钟鼓楼旁打造共享戏剧社区

  在钟鼓楼旁,同样有一个滋养精神的好去处。赵府街20号,一个由8栋灰色小楼组成的合院,曾长期作为办公用房,是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分批建成的苏式砖混结构建筑。

  如今,这里按照“文化东城”“戏剧之城”的定位更新改造,以共享戏剧社区——金隅金台·共享际文创园的新身份亮相。更新中,保留了园区大小不同的几处露台,拥有坐观钟鼓楼的绝佳视角,这些露台还是天然的戏剧舞台,素描喜剧、剧本演读等时常上演。

  古今共鸣

  旧厂区变文化金融园

  旧厂新生的画笔,不仅描绘着街角巷陌的烟火气,也勾勒着老城产业协同发展的宏大蓝图。

  景山书社 本报记者 邓伟 摄

  首开总部办公地 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

  吸引龙头企业首店品牌入驻

  今年9月,在东城区沙滩后街22号院,首开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开园。命名为首院,旨在汲取“皇城史、首开史、大院史”文化元素,其文脉可以追溯至百年前。1925年,顾颉刚、朱自清等文人在该院北门附近成立景山书社,出版的《古史辨》等书籍受到读者欢迎。

  推开景山书社大门,落地的玻璃窗、原木色桌椅,让人不禁放慢脚步。书架上摆放着北京历史、京味文化等书籍。眼下,书社正联袂北大书店在图书、展览等领域展开合作。

  这个大院子原为首开集团总部办公地,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首开集团将总部迁出首都核心区,对园区进行更新改造,并植入办公、商业、文化、配套服务等多种业态,将传统的办公楼打造成融合性的产业园区。

  放眼整个首院,这里已经吸引了国新健康、南方出版传媒北京中心等行业龙头企业,永璞咖啡、麟阁书院、崚云餐厅等北京首店品牌入驻。

  北京第二热电厂 文化科技创新园

  艺术空间与工业设备相映成趣

  老厂区的变化不止于此。深秋午后,天宁寺塔的青砖灰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一墙之隔的天宁1号文化科技创新园里,孩子们追逐游戏,老人们坐在太阳能供电座椅上闲聊,工业风红砖墙“诉说”着半个世纪前的时光印记。

  许多人不知道,这片充满生机的园区,曾是轰鸣了近30年的北京第二热电厂。高挑的旧厂房早已变身,现代剧场里传来排练的歌声,文化艺术展厅里的画作与老工业设备相映成趣。

  2023年启用的东方艺空间,更是把这份奇妙推向了极致。有300余座的小剧场里,演员与观众近在咫尺,互动感拉满;86米长的观宁阁上,向西能望见标志性的老烟囱,向东就是千年天宁寺塔,古今对话在此刻格外动人。如今的天宁1号,既能举办小型音乐会、脱口秀,也能开展文创市集、亲子活动。

  新华印刷厂 文化金融创新产业园

  多家文化金融类科技企业扎根

  新华1949文化金融创新产业园亦是如此。这片产业园前身为新华印刷厂,位于北礼士路西侧、车公庄大街南侧。踏入园区大门,是一幢幢错落有致的红色小楼——多家文化金融类科技企业在此扎根发展。行至A33开心麻花剧场前,一扇高大的红色铁门格外醒目,锈迹斑斑的表面诉说着这里作为印刷厂的往昔岁月。

  经过多年的改造与运营,如今的新华1949已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金融创意基地,深度构建起文化赋能金融、金融反哺创新的产业生态闭环。

  老厂房、旧市场的改造,让那些一度荒废的角落重新变得有用、有趣。这些变化,让老城既保留了岁月的痕迹,也展现着新时代的魅力。

京ICP备0800393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2625号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