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解读·评论
中国经济解困之道:减税优于基建

2018-08-16 09:24   来源:FT中文网

  在今年上半年去杠杆政策如火如荼的推进后,近日山东德州的“无还本续贷”被树立为金融创新,支持小微企业的典型,其背后折射出经济下滑时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以及政策急转弯以维稳放松的意图。回想一年前,中国决策层尚在担忧国内房地产泡沫以及经济过热风险,采取了严厉的去杠杆与强监管措施,一年后的当下,担忧已被经济下行过快与外部贸易战风险取代,政策基调也随之变为“六稳”,即强调“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那么,如何做到“六稳”?7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可见基建投资已被看作是重中之重。虽然结束基建增速持续下降局面对于稳定投资有所帮助,但倘若再度掀起一轮基建潮,也并非良方,不仅可能进一步增加政府债务负担,让前期去杠杆以及加强财政约束的努力遭遇挫折,也可能边际效益越来越小,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笔者认为,加大基建不如切实大幅减税。考虑到当前中国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重,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名义增长、居民收入增长乏力等事实,以减税来帮助资金更好流入居民和企业,能够更加直接地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强企业的再投资能力,促进消费和有效投资的增长。更进一步,税改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并非短期政策刺激,是更为长效的机制改变,有助于为中国经济释放改革红利,并帮助中国走出经济周期越来越短的怪圈。

  “六稳”背后的困局

  7月31日政治局会议提出“六稳”目标,在笔者看来,这其实反映了当前决策层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的六个不稳的担心。

  一是就业方面,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下行以及去杠杆政策延续,当前国内消费与投资均出现明显下滑,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存在运转困难。同时,考虑到中美贸易战可能演变为持久战,外贸企业也面临明显的生存压力,稳就业已成为“六稳”的首要任务。

  二是金融市场方面,上半年中国债券市场违约频发,P2P跑路事件日益增多,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例如,今年上半年,债券市场共有253亿元债券发生违约,共涉及25支债券;与此同时,P2P平台迅速缩减,违约事件此起彼伏,据统计,截至6月末,国内累计设立P2P平台6183家,其中停业及问题平台4347家,占据七成。

  三是贸易前景不容乐观。尽管7月贸易数据超出预期,并未反映贸易战的冲击,但在笔者看来,其主要原因在于7月贸易订单主要是数月前签订的,且前期人民币贬值一定程度对冲了影响。考虑到7月发达经济体PMI集体回落以及中美关税的不断加码,未来中国出口形势仍将面临很大挑战。

  四是外资方面,当前人民币贬值与资本外流也存在一定的压力。6月以来,人民币从6.4贬值至6.9,当前汇率距年内高点已贬值10%,甚至有担心认为人民币可能会破7,并加速资本流出。可以看到,央行已经将外汇风险准备金从0%提升至20%,显示央行对汇率贬值的担忧。与此同时,国内正加速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以促进资金的双向流动,降低资金大规模单向流动风险。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