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解读·评论
改革要顺应人口流动新趋势

2016-10-21 06:28   来源:金融界

  10月19日,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该《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达2.47亿人,未来5到15年人口流动迁移总量仍将继续增加,但增速会有所放缓,呈现波动性增强的态势。

  增量主要来自农村进城的年轻人和小城镇小城市流向大城市的人口。过去多年的动态监测和调查证明,当下每年还有许多农村的年轻人离开学校,进入大城市,成为流动人口。这部分人口在流动人口中的占比已从原来不足10%增长到30%。

  报告也发现了一些新趋势,就是1980年代开始的人口流动主要是中西部向沿海地区流动,而现在的数据显示,中西部诸如成渝、武汉城市群接受流动人口的规模比例已在逐渐提升。这说明,我国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都重庆以及武汉等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与谋生机会,城市软硬件也不断提升,市场更加规范,因此吸引了各种人才与务工者。同时,此次报告也显示,从流动范围看,省内流动人口的家庭规模大于跨省流动人口。这也说明,很多省会城市以及省内较有经济活力的城市为本省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如果机会相对均等,那么务工者可能更倾向于在省内流动,一是交通方面成本低,比较方便;二是也能更好地照顾到家庭。三是,在省内流动通常可能比流动到省外,能够享有更好的社会资本与人际关系网。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人口流动的另一个特征是家庭化流动趋势加强。流动人口的居留稳定性持续增强,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生育的比例快速提高。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家庭规模为2.61人,与2013年相比,流入人口家庭规模增加了0.11人。此外,与2010年相比,2014年流动人口子女在现居住地出生的比例上升了29.1个百分点,达到56.6%。相应地,在户籍地出生的比例明显下降。这说明流动人口更重视家庭的价值,近年来社会上不断反映出的留守子女与“空心村”等问题,料想应该是对许多进城务工者的心理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他们更倾向于接自己的子女进城一起生活,重视家庭的价值观得到了重建,这是积极的方面。不过,这也提示城市与国家需要尽快推进与落实较为平等的国民待遇,借助户籍制度改革的大旗尽快落实平等的教育权利与医疗权利。

  对于人口流动出现的一些新趋势,政策与制度设计应该适时地因势利导,积极落实国家不久前出台的非户籍人口落户方案;同时,除了落户还应积极推动较为平等的教育,医疗甚至住房权利。无论是省内流动还是省际流动,都需要最好相应的政策配套,不同层面的医保统筹需要尽快推进。此外,异地高考也应该不断扩大范围,目前只有少数地方实施了异地高考。对于城市层面来说,尤其是大城市应该善待进城务工者,即使不从道义的角度考虑,从务实的角度考虑,如果服务业人员大范围被赶出城市,那么对这个城市居民来说意味着各种服务价格上涨。

  另外,10月1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进入这份名单的小镇共有127个。各个地方借助着特色小镇的建设也可以在吸引就业方面大加努力。这也是促进中小城镇建设的一种可行途径。中小城市以及中小城市群的发展与兴旺,对当地的就业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甚至还可以有助于三四线城市的地产去库存。近日,北大国发院院长、教授姚洋发表演讲认为,如果能给农村居民每平米补贴1000元,肯定会有人愿意去买的。去了库存而且降了杠杆,因为这些房地产企业都解套了。

  总之,政策与制度应该积极利用人口流动出现的一些新趋势,在数据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尽快推进以公平为导向的各种制度改革与政策落实。同时,应该积极推动地方政府与城市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对等化,这是落实的关键。(编辑 张立伟)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