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规划 > 全国规划
雄安新区轮廓进一步清晰 将严格控制建筑高度

2018-05-30 07:42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刚过一周岁生日的河北雄安新区,近日再次聚集了全球目光。

  28日,以“新时代的中国:雄安探索人类发展的未来之城”为主题,外交部在京举行雄安新区全球推介活动。作为未来之城,雄安新区的轮廓进一步清晰,它将集绿色生态、创新驱动、智慧智能、幸福宜居、开放包容等功能于一身。

  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许勤在全球推介活动上提出,雄安新区将致力于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引擎,将是致力于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典范城市,是构建具有深度学习能力、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并致力于提供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表示,雄安新区将成为中国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生态文明的典范城市

  建设雄安新区,生态文明排在首位,雄安将如何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

  许勤在上述推介会中发言表示,雄安将实行组团式发展,每个组团都有完备的生态系统、配套设施、公共服务;坚持地上与地下空间统筹规划、统筹利用,建设立体城市。白洋淀的水面将逐步恢复到36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现状的11%提高到40%。

  对于雄安的空间布局,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孟玮对第一财经表示,雄安新区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改变单中心“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实行组团式发展,各组团之间既相对集中、特色鲜明,又紧密联系、功能互补,使生产、生活、教育、医疗等有机衔接,实现创业就业与居住功能均衡。着力避免“千城一面”。新区将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不会到处是水泥森林和玻璃幕墙。

  同时,恢复白洋淀的良好生态系统,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统筹考虑了水量、水质、生态三大要素,以白洋淀水质、水生态目标为抓手,全面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白洋淀生态修复创新生态文明体制,在生态空间构建与管控、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政策法规及智能生态管控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规划和统筹安排。

  许勤说,未来的雄安,将是一座森林环城、湿地入城、蓝绿空间占比达70%的美丽城市。

  此外,许勤提出,坚持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布局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污水资源化利用率99%以上;绿色交通出行90%;绿色建筑100%;终端能源消费将采用清洁能源,电力来自河北省张北地区的风电、光电,同时科学利用雄安当地的地热资源,真正建成绿色低碳宜居新城区。

  那么,雄安将如何提供清洁低碳的能源保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分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高均海表示,清洁低碳的能源保障要从内部可再生能源挖潜、外部清洁能源供应和创新利用方面着手,坚持把节能作为“第一能源”。

  内部可再生能源挖潜方面,第一财经从中石化获悉,雄安新区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目前雄县县城地热供暖面积占到总建筑面积90%以上,并创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雄县模式”。

  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

  在智能城市方面,许勤介绍称,雄安将拥有功能强大的“城市大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规划建设深度学习、自我优化的雄安智能城市大脑。未来雄安将在数字城市中模拟仿真,在现实城市中优化运行,真正实现城市智能治理和公共资源智能化配置。

  在外交部蓝厅雄安新区展示区内,阿里巴巴的“数字雄安计划”,将使雄安交通、能源、供水等民生基础设施和阿里云互相连通,城市可以通过大数据实现自我调节;腾讯的“创新实验平台”,金融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在雄安先行先试;百度无人驾驶系统Apollo,将把雄安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出行城市……

  除了这些未来数字城市技术的模拟展示外,已交付使用的“雄安城建第一标”——雄安市民服务中心让智慧化生活初见端倪。雄安市民服务中心以“雄安云”为基础框架,物联网为神经网络,构建全球领先的在线智慧园区。

  第一财经从参与承担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建设任务的雄安达实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获悉,园区内部署了2万多个物联网数据采集设备,这些设备能采集各类环境数据,以及人脸图像、声音等人体数据,从而使得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的环境数字化。

  此外,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建立了“1+2+N”个人数据账户智能服务体系,即单一雄安身份ID,面部识别、声纹识别两项生物识别技术,N项智慧应用,人脸自助通行,实现园区无卡化。这些智能服务,不仅为入驻者体验各种应用场景创造便利,更让智能化生活初见端倪。

  据了解,雄安新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工程,规划建设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责任编辑:关海丰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