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京津冀一体化 > 政策影响
党代会发布:副中心与雄安新区将成北京新两翼

2017-06-22 10:18   来源:北京日报

  昨天上午,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市京津冀协同办常务副主任王海臣表示,三年多来,北京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良好开局,给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

  农副产品市场“拆一补一”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

  2014年,北京实施了全国首个以治理“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截至目前,全市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1.7万件。累计关停不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制造业企业1713家,调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场409家。

  “在关停疏解的同时,始终把提升市民生活的便利性作为一条底线,对农副产品市场按照‘拆一补一’的原则,制定替代措施,满足居民需求。”王海臣介绍,仅今年1至5月,全市建设提升的蔬菜零售等7类基本便民商业网点就达到519个,其中蔬菜零售网点140个。出门不怕买不到鲜菜蔬果,疏解没影响百姓便利生活。

  东城、西城对接保定白沟、石家庄乐城国际商贸城等承接平台,年底前将完成动物园地区、永外城批发市场的疏解转移;丰台与大兴成立联合工作组,推动服装企业与河北承接地对接疏解;朝阳多次组织企业组团赴河北考察,支持企业在承接地加速发展……城六区重点区域疏解腾退涌现出很多鲜活的经验和做法。

  交通、环境、产业率先突破

  在交通、环境、产业三个重点领域,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取得突破。

  从交通领域看,涉及北京的国家高速铁路网全部开工,“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打造,市域内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年底前将全部消除,三地老百姓出行将更加便利。在对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下,2016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比2012年累计下降23.7%,老百姓的“心肺之患”将逐步解决。

  2016年10月,年产整车30万辆的北京现代第四工厂在沧州正式投产,带动就业2000人,实现“一个工厂带动一个产业基地”的协同发展效应。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吸引了86个项目落户,其中北京医药企业59家,成为“产业承接集聚化、园区建设专业化、异地监管协同化”的范例。在重大产业合作项目的带动下,北京对津冀的投资呈井喷态势,2016年京企在津冀的投资达到2039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3.35倍。

  在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同时,北京也不断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从构想变为现实。据了解,中关村企业累计在津冀两地设立分公司2930家,子公司2988家。2015年和2016年,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达111.5亿元、154.7亿元。创新驱动发展格局正在逐步成型。

  优质公共服务向津冀布局

  “让三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推动协同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王海臣表示,北京优质公共服务正向津冀布局,为当地居民就近就学、就医提供便利。市、区两级与津冀各地方共实施教育合作项目30余个,组建了京津冀地区12个创新发展联盟,北京五中、八一学校在河北建设分校项目有序实施。

  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将与雄安新区共同形成北京的“两翼”,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

  “目前,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和6个重点地区详细城市设计正在加快完善,行政办公区一期工程加紧建设,年底前四大市级机关和相关市属行政部门将率先启动搬迁。八通线二期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快建设。”王海臣介绍,在加快推进副中心建设的同时,北京将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直连直通,鼓励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创新要素向雄安新区集聚,支持市属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与雄安新区开展合作,促进“两翼”协同共进、比翼齐飞,续写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篇章。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