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京津冀一体化 > 热点
京津冀的新阶段:打造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

2020-01-17 09:40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019年,恰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5周年。
 
    从2014年2月份到2019年1月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走过的极不寻常的5年。5年间,京津冀三地积极推动一批重大改革创新和试点示范项目,协同发展成效显著。无论是对非首都功能的大力疏解、破解北京“大城市病”,还是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这“两翼”的规划建设,三地的巨变让人们看到了潜在的巨大发展空间。
 
    行百里者半九十。京津冀协同发展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要想打赢这场“硬仗”,接下来还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与挑战。
 
    在业内专家看来,新阶段将主要立足于 “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和“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整体定位,以城市体系重塑格局为依托,以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域建设为动力支撑,营造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高精尖区域产业体系。
 
    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范式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仅是两市一省的三地发展战略,更是开创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发展极不均衡。京津毗邻而居,两地过于“肥胖”,而河北却过于“瘦弱”。尤其是北京,由于功能庞杂,带来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饱受“大城市病”困扰。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到重大国家战略的高度。京津冀发展蓝图就此展开,三地协同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的功能定位、协同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点领域和重大措施,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和基本遵循。
 
    其中,京津冀三地的功能定位最受瞩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将北京市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明确三地的功能定位,是科学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前提。几年过后,回过头看,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是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创新部署,而且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方式上亦开创了新范式。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杨开忠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把城市群与外围地区统筹起来,推动核心区与外围区协调发展,强调中部核心功能区与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协调发展;二是强调功能导向;三是强调创新、人才、地方品质多极驱动,大力提升地方品质。
 
    “过去,区域协调发展主要强调‘点、线、面’布局。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强调功能导向,创新、人才、地方品质驱动,力求在合理确定区域整体和三省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突出了功能错位互补,主张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以创新、人才、地方品质为驱动,主张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世界级人才集聚高地以及世界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杨开忠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这既适应了我国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区域功能转移升级的客观要求,又打破了长期以来京津冀功能分工布局不合理、联系不紧密、相互不配套以及地方品质相对劣势的格局。
 
    新发展阶段将营造高精尖产业体系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多年来,京津冀产业结构亟须升级,特别是河北省第二产业占比高,钢铁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甚至超过四分之一。可喜的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家统计局2019年12月13日发布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系列报告(下称“报告”)亮出了最新成绩单:三地间产业定位与产业分工日益明晰,地区之间产业融合水平逐步提高。
 
    从功能定位看,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趋势符合各自功能定位,良好的区域分工格局初步形成。
 
    北京方面,产业高端化趋势明显,尤其是第三产业主导地位十分明显。2018年末,北京第三产业占比达到93.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1个百分点,比京津冀区域平均水平高11.8个百分点。此外,高技术服务业和文化产业集聚程度日益增强。
 
    天津方面,服务业快速提升。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增长,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天津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比重为8.9%和6.1%,分别比2013年末提升2.1和2.4个百分点。同时,金融和交通运输行业比较优势明显。
 
    河北方面,先进制造业迅猛发展。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力。2018年末,河北高技术制造业法人单位0.7万家,占京津冀区域高技术制造业法人单位总量的52.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单位数量分别占京津冀区域的65.0%、64.1%和58.8%。
 
    从产业协同程度看,三地法人单位在京津冀区域内,跨省(市)设立产业活动单位数量迅速增长。2018年末,京津冀法人单位在区域内跨省(市)的产业活动单位1.6万家,占区域内产业活动单位总量的5.5%,比2013年末增长180.2%。
 
    报告特别指出,北京对津冀地区的溢出效应明显。北京法人单位在津冀地区的产业活动单位1.2万家,天津法人单位在京冀地区的产业活动单位0.3万家,河北法人单位在京津地区的产业活动单位0.1万家,分别占京津冀法人单位区域内跨省(市)产业活动单位总量的76.5%、15.9%和7.6%。北京在区域内产业融合中核心带动作用明显。
 
    “过去几年京津冀产业协同升级,跨省市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密度不断增长,目前正转向新的阶段。”杨开忠认为,新阶段,将主要立足于 “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和“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整体定位,以城市体系重塑格局为依托,以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域建设为动力支撑,营造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高精尖区域产业体系。
 
    未来应着力提升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杨开忠告诉记者,“从城市体系来看,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空间形式,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源。目前,我国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面临的问题集中体现在综合承载力不足和资源配置能力不强。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支撑引领作用,必须下大力气提高其综合承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
 
    就京津冀地区而言,一方面,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不足相对突出,非户籍常住人口规模庞大;另一方面,虽然总体上在国内资源配置能力比较强,但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仍落后于伦敦、东京等城市群。
 
    “京津冀区域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世界级城市群的本质特征在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应立足于这个定位,把提升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以及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杨开忠说。
 
    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中心城区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重点承接北京中心城区疏解出来的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口规模控制在300万左右。北京城市副中心则聚焦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三大主导功能,人口规模控制在130万以内。“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既有利于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也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能力,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但也应该以提升京津冀城市群资源配置能力、特别是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为主导。”杨开忠说。
 
    有了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带领,非常有助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目标的完成。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的目标是: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协同发展机制有效运转,区域内发展差距趋于缩小,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
 
    2030年的目标是: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在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杨开忠对实现这两个目标充满信心,“京津冀协同发展路线图非常明晰,只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就一定能够实现协同发展的目标。一要坚定信心不动摇。雄安新区不是一般的工业集聚区,而是以生产和输出知识、信息为主导的新区,以离海岸线有一定距离为由看淡雄安新区前景是不科学的。二要毫不动摇地疏解承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