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京津冀一体化 > 民生
摸清天津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家底 三件事 乡亲们最关心

2019-12-03 14:40   来源:天津日报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关系农村美不美的工具箱,是影响农业强不强的助推器,是体现农民富不富的晴雨表。日前,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课题组,选取我市武清区、西青区、北辰区、宁河区、静海区、滨海新区、津南区、宝坻区、蓟州区9个主要涉农区的23个村作为样本,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千户问卷调查”,全面摸清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厘清存在问题与基层诉求。

  走进现场

  走进位于静海区的巨家庄村,房舍俨然,街道齐整,绿植成行,村庄整洁而又充满乡土气息;位于滨海新区的东李自沽村,利用鱼塘资源开发光伏产业,将现代清洁能源生产与生态化水产养殖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治理效益双丰收;位于宝坻区的樊庄子村,利用村庄电子监控系统,查找卫生死角,督促村庄清扫保洁,让村庄处处保持长久整洁……以往,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狭小乡村环境卫生状况堪忧;如今,拆猪圈、修水泥路、立灯杆、搞规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一个个小小乡村彻底告别了脏乱差的局面。

  2018年5月,我市发布《天津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继而又启动了农村全域清洁化工程以及“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一年多来,为推动《方案》深入实施,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状况令人眼前一亮。破损的墙面修缮一新,房前屋后干干净净,道路两侧整洁有序,臭坑塘变成了美丽荷塘,小菜园、小果园各有千秋。行走在我市乡村,文明新风扑面而来,一幅幅整洁、文明、和谐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环境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乡村卫生条件极大改善

  问卷调查显示,在农村供水、用水方面,九成受访者家里接通了自来水,其中55.5%的受访者家里享受到了24小时供水。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12个样本村建成了污水管网并运营,9个样本村建有污水处理设施,80.5%的受访者家里接通了下水管道。

  按照天津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到2020年我市将实现农村卫生户用厕所及重点区域无害化卫生公共厕所建设全覆盖。问卷调查显示,目前81.5%的受访者家里已经用上了各种形式的水冲厕所。村里公共厕所建设方面,7个样本村已使用上各种类型的水冲公厕。

  2019年,是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天津将加快推进四大结构调整,推进全市剩余约40万户农村居民散煤清洁能源替代。问卷调查显示,农村已基本普及电和煤气、天然气结合的做饭方式,大多数受访者已不使用煤或柴作为烧饭的主要燃料。其中,70.2%的受访者家中用上天然气或煤气,还有50.3%的受访者单独或同时使用电来烧水做饭。在取暖方面,超过68%的受访者主要使用电或天然气、煤气等清洁能源取暖。

  村庄卫生清扫纳入管理 生活垃圾治理能力提升

  目前我市已按照千分之五的人口比例为农村地区配备2万多名保洁员,村庄垃圾收运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调查的23个样本村全部配备了保洁员,负责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扫与垃圾收集。其中,两个村的卫生清扫采取公司化运营,由保洁公司负责雇用、委派保洁员。垃圾处理基本遵循“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流程。

  在村民垃圾分类认知方面,问卷调查显示,有61.9%的受访者认为农村垃圾分类有必要,甚至非常有必要。这表明,经过长期的宣传倡导,农民群众对垃圾分类及减量处置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认同。

  农业生产监管到位 面源污染有效控制

  在国家大力监管和治理之下,农户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农药化肥有害物质、禽畜粪便污染物、秸秆地膜废弃物等面源性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调研显示,23个样本村在面源污染监管方面都比较严格。其中,农田秸秆目前均由村里统一处置,基本上都采取粉碎还田处理;地膜统一由镇里负责回收;农药化肥的使用也比较规范,农药使用量有严格规定,化肥使用基本都实行测土配方,同时化肥袋、农药瓶等均集中回收处理;农户基本杜绝了畜禽散养的情况,集中养殖场的废弃物都采取了集中治理措施。

  村民知晓度较高 村委会宣传是关键

  在问卷调查中,对八类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措施的知晓度,选择“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比例较高。按知晓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村容村貌改善(道路、路灯、绿化、卫生)措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案、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案、地膜/秸秆等合理处置方法、合理使用农药的管理规则、本村整体环境规划、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办法,知晓度区间为67.9%—46.4%。总体来看,受访者对于生活相关环境治理措施的了解程度要高于对生产相关环境治理措施的了解。其中原因主要在于,我市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村民比例在不断下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调查显示,有74.4%的受访者认为村委会宣传是村民了解上述措施的主要途径。

  环境整治满意度较高 生活垃圾治理排名第一

  调查显示,村民对于八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的满意度较高,满意度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改善(道路、路灯、绿化、卫生)措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地膜/秸秆等合理处置、合理使用农药的管理规则、本村整体环境规划、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此外,调查还显示,有97.3%的受访者更愿意使用水冲厕所;有68%的受访者认同“煤改燃”举措。这充分说明党和政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兴农惠农政策深入民心深得民意。

  村民参与整治有亮点 基层组织带头是关键

  调研发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效果与村两委班子的带头带动以及村民的深入积极参与密不可分。例如,蓟州区出头岭镇夏立庄村在2018年时,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还有数额不小的欠债。为改变村庄脏乱差的面貌,新改选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带领村内党员同志,身体力行,义务开展村庄环境整治,逐步带动了广大村民,成立了夏立庄村志愿者服务队,义务开展乡村环境清洁和村民互助,彻底把夏立庄村改善成为清洁美丽村庄。目前,该村志愿者服务队村民成员已经达到176人。

  对于今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着力点在哪里?村民们的关注点是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此次调查给予借鉴。

  用水道路绿化 关心焦点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村民最关心的问题排名前五项分别为:保障24小时用水、拓宽道路、增加绿化、增加污水管道和污水处理设施、及时清运村里垃圾。调查显示,村民的呼声焦点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旱厕改冲水厕所”、“整治违建”、相关政策是否有持续性也是村民关心比较多的问题。例如,在煤改燃方面,有13.8%的受访村民表示“担心今后取暖补贴停发”。此外,有相当比例的受访村民认为,目前农村生活条件存在一系列客观性不足,例如宅院面积较小,没有条件安置户厕等,希望通过城镇化集体“上楼”,彻底解决人居环境问题,改善居住环境。

  专家建议:要因地制宜选择农民最关切的问题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突破口。坚持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结合村庄自然条件、村民构成、民俗文化、主导产业等实际情况,确立不同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的主攻方向,尽早明确村庄建设规划,选择最适宜的污水、垃圾处理技术方案,优先解决村民最迫切的人居环境问题。

  垃圾分类认知 有待提高

  调查中发现,对如何处理自家生活垃圾的问题,72.2%的受访村民表示日常垃圾是“混在一起扔到垃圾箱”;只有25.5%的受访村民日常采取“分类堆放”;同时,还有少数受访村民仍然是“随意丢弃”。进一步调查显示,在分类选择上,目前村民普遍习惯于按可回收标准进行分类,而对于减量标准或有害标准并不是太在意。调查中,认同垃圾分类的受访村民中有94.5%的人认为应把可回收垃圾单独分出来,有58.7%的人认为应把“有害垃圾”单独分出来,有58.0%的人认为应把“厨余垃圾”单独分出来,认为有必要把“其他垃圾”单独分出来的只有17.7%。这表明,广大农村地区尚未实施有效的垃圾分类,村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水平还不太高。

  专家建议:积极探索符合农村生活垃圾构成以及村民生活习惯的垃圾分类与就地资源化处理方式。发挥村委会宣传主渠道作用,充分开展有关垃圾分类意义的宣传和有关分类知识的宣教。尝试编制简明易懂、方便识记的宣传口号和图画。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等激励机制,提高村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乡村建设规划 缺乏了解

  乡村建设规划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基本建设依据。在充分征求村民实际需要的基础上,科学编制乡村建设规划是确保相关环境建设工作能够因地制宜、切实解决乡村实际问题的重要保障。然而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受访村民表示对相关规划并不了解,对规划的了解程度在各类环境整治措施了解程度排行中位列倒数第二位。这表明,目前农村地区对于有关规划的制定以及规划实施内容的宣传公示力度还不够大。

  专家建议:要进一步提高群众对规划的参与度和知晓度。应深入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的原则,用七分力量抓规划、三分力量搞建设。其中,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要落实好需求征集环节,充分征求、吸纳当地村民的意见,保证规划编制因地制宜,符合乡村实际。

  公共卫生清洁 参与减少

  随着社会发展,农村的公共卫生清洁工作已逐渐市场化,村民日常参与在减少。调查显示,在村民一年中参加卫生大扫除次数的问题中,超过一半的村民没有参加过卫生大扫除。同时,过去实行的农户门前三包制度在农村很多地方也在渐渐弱化。调查中,有16个样本村表示仍有该制度,但其中一部分村责任主体不再是农户而是村干部。

  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村民参与的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议事机制,鼓励农村集体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联合中小学、妇联组织、共青团组织等多方开展村民参与家乡环境建设主题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创造活力。应广泛建立各类环境参与激励机制,如庭院美化评比机制、环境参与积分奖励机制等,通过适当的物质及精神奖励激发村民主动性,促进维护良好环境习惯养成。同时,进一步加强村规民约的制定,将环境美化、卫生保持、参与集体环境建设等要求写进村规,形成良好乡风。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