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京津冀一体化 > 民生
雄安新区需考虑人口规模不足风险

2018-08-21 10:07   来源:财新网

  与所有的新区新城一样,雄安新区从规划、建设到后期运营,都无法逃离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需要回答好如下问题:城市怎么建?产业如何培育?人从哪里来?有哪些制度可以创新?城市、产业、人口、制度等四大关键要素互为支撑,共同推动雄安新区的系统运转。

  首先是制度如何创新?

  制度创新是雄安新区的关键所在。正如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一再强调的,雄安新区是国家大事千年大计,是国家创新战略试验田。因此,雄安新区绝非传统工业和房地产主导的集聚区,创新驱动将是雄安新区发展的基点,以制度、科技、创业环境的改革创新,吸引企业和人口入驻。毕竟,要成为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比肩的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的重任就是为中国未来的发展进行制度探索。

  其次是城市如何建设?

  从规划纲要来看,雄安新区在城市建设方面有着更为高远的雄心壮志。雄安新区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国样本”。

  雄安最初设定的七大任务,有四大任务涉及城市建设,即:一是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二是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三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建设优质公共设施,创建城市管理新样板;四是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打造绿色交通体系。

  为实现打造“未来之城”“人民城市”这样的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的配套制度创新相对明确,就是要用“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推进“只租不购的房地产政策”,同时“突破户籍制度的桎梏,推行居住证制”。

  再次是产业如何培育?

  雄安新区建设的信号甫一发出,中国船舶、三峡集团等大型央企就积极响应;阿里巴巴、腾讯等民企也后续跟进。北京市委市政府更是积极配合,市委书记蔡奇就表态“雄安新区需要什么,北京就给什么”,表示要推进中关村科技创新资源有序转移,推动学校医院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合作,推进重大交通设施建设,以保证雄安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可见,新城尚在规划中,高科技产业、高端制造业、能源、通信等在其他地方求之而不得的产业资源,已然蓄势待发。

  有了代表发展趋势的城市,有了大大小小的央企民企,人口的进入就顺理成章。根据新华社公布的消息,河北雄安新区远期将承载200万至250万人口。

  雄安新区人口来源于哪里?一是当前北京疏解非首都职能的人群,比如前述央企搬迁至雄安带来的人口进驻;二是雄安自身发展将吸引来自其他地区的人口进驻。

  从上述四大关键要素看,未来的雄安新区是具有良好生态本底、各个领域改革创新、高端产业拉动、城市配套完善、公共服务齐全的新区。这是一个产业、城市、生态多元融合的新区,而非常规意义上的城市新区。

  然而,要实现前述规划,还需考虑如下风险点。

  一是人口入驻可能不及预期。按雄安新区远期控制面积2000平方公里,除去远期规划中包含的300多平方公里的白洋淀水区,人口密度也仅有1200至1500人/平方公里,将低于天津滨海新区1350人/平方公里、深圳5713人/平方公里,和上海3809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加上近年来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的增长模式改变等叠加效应,雄安新区恐怕也得加入到人才争夺大战中。

  二是中国快速城镇化态势不及从前。近40年来,中国的城镇化率,可谓高歌猛进,40年间中国城镇化率的增速达到3.08%,中国对世界城市人口增长贡献为25.6%,超过1/4。到2017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2.35%。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要保持平均增速达到3%的城镇化率恐怕过于理想化。

  人口规模不足、城镇化增速降低,恐将引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假如雄安新区的基础设施、房地产业、市政工程和交通建设的规模和尺度过大,而人口又相对不足的话,将带来政府债务高企,土地资源浪费和财政资金紧张等系列问题。

  以创新之姿,建未来之城。雄安新区,将成为中国未来城市建设管理之典范,但在对雄安新区蓝图充满期待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其中可能的风险点。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