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京津冀一体化 > 建设
-->
城市副中心地热输送北京热力管网

2023-11-06 09:46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调整能源结构,增加供热热源。近日,北京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将各类新能源供热技术应用于公共建筑、居住建筑、产业园区、农业农村等场景,鼓励拓展新能源供热技术在新基建等场景的应用。到2025年,力争新能源供热面积占全市供热面积的比重达到10%。

  
  北京新能源供热年减碳170万吨
  
  即将到来的供暖季,北京城市副中心07组团01街区保障房地热供暖项目有望建成投用,届时将有来自城市副中心的中深层地热输送到北京的热力管网中。
  
  “D、F地块作为中深层地热供暖试点示范项目,供热面积将超过35万平方米,建成后可每年减少7650吨二氧化碳排放,节约198万标方天然气。”相关负责人说。
  
  北京新能源供热资源储量丰富,是少数拥有地热资源的首都之一。近年来,北京市新能源供热进入快速发展期,应用形式不断丰富、管理机制逐步完善,供热规模稳步提升,建成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地源热泵供暖(制冷)项目、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地源热泵供暖(制冷)项目、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地源热泵供暖(制冷)等一批示范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地区首次成功建成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热泵供暖系统试验井就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可为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约189万平方米建筑提供冬季供热,与传统燃煤供热方式相比,每年可减少8000吨标煤消耗量。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市新能源供热面积累计达到1.06亿平方米,每年可替代燃气约8亿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0万吨。按照每年行驶里程在1.1万公里的北京私家车平均碳排量3吨计算,这个数字可以抵消56万余辆私家车一年的碳排放量,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供热需求“存量”的低碳转型和“增量”的低碳供热有助于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为此,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等十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北京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措施和支持政策,立足能源资源禀赋,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多能耦合、互联互济、智能高效的供热系统。
  
  鼓励多场景应用新能源供热技术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本市鼓励采用浅层地源热泵、再生水(污水)源热泵、中深层地热、生物质供热、城市和工业余热利用等多种新能源供热技术,支持将各类新能源供热技术应用于公共建筑、居住建筑、产业园区、农业农村等场景。同时,鼓励拓展新能源供热技术在新基建、新型基础设施等场景的应用,支持二氧化碳制冰、氢能热电联供等新技术试点应用。
  
  记者注意到,实施意见也明确了公共建筑、居住建筑、产业园区、农村地区不同建筑类型适宜的新能源供热技术形式。比如,公共建筑适宜浅层地源热泵、再生水源热泵等技术,居住建筑适宜中深层地热、绿电蓄热、生物质供热等技术。
  
  实施意见针对再生水(污水)源热泵供热项目、中深层水热型地热供热项目、中深层井下换热型地热供热项目等多种类型新能源供热项目,提出了明确的管理要求;加强新能源供热发展目标与各级规划的有效衔接,推动新能源供热应用占比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及地块综合实施方案等规划文件;还提出要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创新开发利用模式,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新能源供热项目建设,激发新能源供热市场活力。
  
  投资支持技术创新新能源供热项目
  
  技术创新是推动本市供热系统升级的一大抓手。实施意见鼓励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建设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联合开展关键设备研发;鼓励地热资源按区块整体开发利用,支持新能源与常规供热设施耦合应用,构建互联互济的新型供热系统;扩大传统新能源供热技术应用场景,鼓励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迭代升级,加强新能源供热市场机制建设。
  
  “对于按照新能源供热装机情况、新能源供热新技术应用、多能耦合综合能源站建设等不同形式,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供热项目给予一定的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进一步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满足新能源供热规模化发展、高质量应用的新要求。”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对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的新能源供热项目,北京将鼓励由具备相应资信的专业机构进行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完善本市地热能、再生水(污水)资源、生物质能、空气能以及新型综合能源基础设施等新能源供热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和安全标准。
  
  力争2025年新能源供热面积占比达10%
  
  实施意见鼓励拓展新能源供热技术在新基建、新型基础设施等场景的应用。锚定建设一座千年之城的目标,北京城市副中心每年保持千亿元以上投资规模,新基建场景丰富。记者了解到,城市副中心正在逐步转变现状供热格局,努力建立安全高效的绿色能源示范,有序推进区域散小热源整合与热泵替代。力争到“十四五”末期,实现新建建筑可利用面积80%安装光伏光热设备,地热能供暖面积达到1280万平方米。
  
  “大力发展新能源供热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重要抓手,随着《实施意见》落地,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供热技术进步和市场完善,新能源供热能力和规模也有望进一步提高。”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根据实施意见,到2025年,北京力争新能源供热面积占全市供热面积的比重达到10%;到2030年,力争新能源供热面积占全市供热面积的比重达到15%,可累计减少碳排放330万吨左右。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