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京津冀一体化 > 建设
乌兰察布至天津港铁路“绿色大通道”开通

2017-10-17 10:35   来源:北京日报

  10月7日,首列从乌兰察布出发、满载着3400余吨煤炭的铁路专列缓缓驶入天津港南疆港区。至此,天津港至乌兰察布的铁路“绿色大通道”成功通行运营。标志着天津港积极“走出去”,在乌兰察布建设远程物流基地的战略布局得以实现。

  铁路运输减少空气污染

  这条铁路绿色大通道从乌兰察布庙梁站始发,至天津港南疆港区东大沽站,全长490公里,路经张集铁路、风沙大铁路、蓟港铁路和南环铁路四条铁路线,最快15小时到达。

  庙梁站是位于兴和县的乌兰察布综合物流园区的铁路专线站点,是张集铁路上的一个小车站,始建于2010年。这个当年的四等小站如今变得异常忙碌,客运办理旅客乘降,货运办理整车货物发到。随着天津港的入驻,这里已成为“西进东出”、“西煤东运”的重要节点。它向北通过中欧班列直达俄蒙欧,向东联通天津港,日益成为京津冀、环渤海重要的国际物流枢纽中心。

  据了解,多年来天津港始终是国家“北煤南运”的主要通道之一。过去西北煤炭货物在煤炭坑口通过汽运的方式发运至天津港,再由天津港下水运往广东、浙江、福建等南方地区;如今,为了落实国家和天津市环保相关政策,减少长途货车运输造成的污染,天津港转变煤炭集港作业模式,通过打造乌兰察布远端物流基地,使煤炭在西北原产地完成集聚,通过乌兰察布到天津港的这条铁路“绿色大通道”集中发运至天津港,再通过天津港下水发运至南方。一方面减少空气污染,另一方面提高运货速度,节省时间。

  “钟摆式”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数据显示,乌兰察布地区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铁合金产业区,有色矿需求量与天津港进口产能高度匹配;同时,又是距离天津港最近的内蒙(内蒙居全国煤炭开采量首位)煤炭聚集发运中心,完美的产业契合度不但达到了陆港联动合作战略的最佳平衡,更重要的是为天津港铁路“重来重去”“钟摆式”运输模式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形成班列后,天津港乌兰察布物流基地便可聚集煤炭货源,完成装箱并通过铁路发运至天津港下水,铁路专用箱排空后直接换装天津港进口的有色矿,回运至乌兰察布相应铁路专用线站点,通过物流基地向周边500公里辐射范围内的铁合金企业进行分拨。

  “钟摆式”运输模式实现了铁路资源和能源利用最大化,这条铁路“绿色大通道”将为各方带来更加便捷、快速且价格低廉的服务。

  此前,天津港由于落实国家环保要求,提前三个月停止了接收公路运输煤炭,从而打破了原有汽车返程运送有色矿的经济性运输方式。天津港以建设乌兰察布物流基地为支点,以辐射覆盖乌兰察布市丰镇市、察右前旗、兴和县、化德县四个地区作为物流节点,大力开展“散改集、汽转铁”等业务,打通乌兰察布至天津港的铁路“绿色大通道”,打造出铁路班列“钟摆式”运输新格局。

  这条“绿色大通道”成为连接陆路开放前沿与港口城市的重要桥梁,不仅为天津港加快建成综合性门户枢纽提供有力支撑,而且推动乌兰察布加速变为全方位开放高地,必将助推两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与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

  加速京津冀连通俄蒙欧大通道

  距离北京仅320公里的乌兰察布市地理位置优越,铁路、公路交通路网完善,自古以来就是万里茶道、草原丝路的商贸重镇,如今更是中俄蒙经济走廊和中欧班列唯一的非省会节点城市。同时,乌兰察布市是距离天津港最近的晋北、蒙西煤炭货物集散地,是连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区的交通枢纽,也是中国通往蒙古、俄罗斯和东欧的重要国际通道。

  据了解,天津港镍、锰、铬等有色矿年货物吞吐量近2000万吨,其中乌兰察布占80%左右。天津港集团公司表示,下一步将借重用好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天津港已经形成北方有色矿核心市场的优势,促进物流、金融、贸易、代理等航运要素向乌兰察布陆路港聚集发展,积极推动以远程物流基地为依托的内陆物流网络形成,天津港乌兰察布陆路港将为促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乌兰察布已经从内陆城市转身为开放的前沿、对接俄蒙欧的口岸。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委、政府围绕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和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全力打造“五区三港两个口岸”的对外开放载体格局,构建公路港、铁路港、航空港、内陆港“四港一体”的现代综合物流体系,极大地集聚人流、物流、交通流、信息流,努力建成对接俄蒙欧的“桥头堡”、“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

  随着这条“绿色大通道”的开通运营,一个崭新的国际物流枢纽中心正在京津冀西北形成和壮大。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