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京津冀一体化 > 环境
京津冀秋冬季大气治理目标“放水”?

2018-10-31 23:01   来源:每经网

  在去年实施严厉的京津冀及周边秋冬季大气污染攻坚行动方案后,今年的改善目标设定却引起一些人的质疑——大气污染治理目标真的“放水”了吗?

  10月31日,环境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回应社会热点话题。

  针对今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设定目标远低于去年、目标“太过宽松”等质疑,环境部宣教司司长刘友宾表示,今年的目标要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3%左右,汾渭平原下降4%左右。“应该说,这个目标的设定是实事求是的,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的,是经过有关方面和地方反复研究的,是根据目前我们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空气质量改善的进程而确定的。”

  刘友宾说:“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不断深入,在区域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减排空间也进一步收窄,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

  今年9月,生态环境部网站公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明确提出,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左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3%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2017~2018年制定的目标是,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5%以上,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15%以上。与之相比,此次《行动方案》制定的目标似乎出现了明显的滑坡。

  为此,有社会公众质疑今年目标的制定过于宽松,甚至有人不客气地说是在“故意放水”。

  对此刘友宾强调,这个目标的设定经过专家反复论证,是根据目前我们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空气质量改善的进程而确定的。实现这个目标,压力还是非常大,任务也非常艰巨。认为今年这个目标设定降低了大气污染防治力度,是对方案的误读。

  实际上,在大气污染治理上,随着近年来治理力度加大,成效也逐渐显现,PM2.5等污染物浓度下降的空间会越来越小,难度也越来愈大。这一问题实际上已经在一些地方出现过。一位地方政府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城市PM2.5年均浓度下降了近20%,未来要想一直保持这个下降幅度,难度会越来越大,可行性也不大。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向记者介绍,假设PM2.5浓度同样是下降1微克,基数越低,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也会更大,甚至会成倍增加。

  马军认为,空气质量改善还和气候条件相关,根据今年秋冬季的气候预判来看,气候条件会明显差于去年。

  环境部: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

  对于今年目标在去年基础上出现了明显变化,环境部从三个方面给出了解释:坚持稳中求进;秋冬季目标与年度目标不存在替代关系,各地需在努力完成秋冬季目标的同时,还要保障实现年度目标;尊重空气质量改善的客观规律,确定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刘友宾介绍,去年通过攻坚行动很多地方蓝天白云重现,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不断增强,但也必须看到,去年攻坚行动取得的成果里面既有人努力的因素,也有天帮忙的因素。

  据专家评估测算,在PM2.5下降的25%比例中,“天帮忙”占三分之一左右,即“天帮忙”导致PM2.5浓度下降8.5%左右。今年,在正常气象条件下,要保证空气质量同比不恶化,首先要通过“人努力”抵消去年“天帮忙”8.5%的下降比例,再加上今年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目标3%,实际上,今年空气质量改善任务为11%以上。

  刘友宾说:“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12月至明年2月,京津冀、汾渭平原气温与历史平均水平相比可能还要偏高1-2摄氏度,降水量偏低两成,大气扩散条件与上年同期相比明显偏差。综上来看,完成今年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目标3%任务相当艰巨,大气污染防治力度依然很大。”

  同时,刘友宾强调,从“十三五”空气质量改善进度来看,目前总体上也超过时序进度。虽然今年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幅度较去年有所降低,但并未降低年度目标要求。

  “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不断深入,在区域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减排空间也进一步收窄,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刘友宾说,要充分认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往后降低1微克都越来越困难。

  为确保今年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按期完成,今年在攻坚方案中提出进一步任务要求和保障措施。刘友宾介绍,强化治本之策,立足结构优化调整,着力建立污染减排长效机制;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强对地方和企业的差别化指导;严禁各地采取“一刀切”方式,严格依法依规,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工作。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