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京津冀一体化 > 环境
风沙源治理背后的“1+1>2”

2017-06-23 05:28   来源:北京日报

  荒山绿了,风沙停了,漫天黄色的日子越来越少了……在第23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到来之际,传来京津风沙源治理的捷报:经过17年的努力,北京累计完成造林营林742万亩,五大风沙危害区全部披绿。一些过去风沙肆虐的地区,相继成为市民新的休闲旅游地。

  北京与风沙的斗争由来已久,一段时期里人们经常谈风色变,无奈调侃“无风一片沙,有风地搬家,每当风沙起,处处毁庄稼。”为此,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相继开展了多次“斗沙战役”,营造了一批防风固沙林。其中,最关键的一役便是21世纪初开始的京津风沙源治理。2000年,8次强沙尘暴和4次扬沙天气横扫包括京津冀在内的15个省市自治区,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同时也敲响了警钟:漫天黄沙,危害的不是一城一地;治理风沙,也远非一城一地之责,不可能靠单打独斗。抗击风沙,大家必须联合起来。

  17年来,在国家层面的主持下,各地严格按照部署依据当地实情祭出“组合拳”。北京:延庆几十支专业施工队开进山一干就是3个多月,房山某林场职工一年2/3的时光都过着修理大山的“原始生活”;天津:更加注重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荒土变绿地,滩涂变景观;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立足自己的功能定位,彻底改变“各扫门前雪”的现象,打破地域和部门分割,宜网则网、宜片则片。据了解,一期工程完成后,区域内森林覆盖率达到52%,比2000年增加了12.2个百分点,北京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也由2000年的177天提高到2012年的281天。可以说,治沙能取得今日之成果,一个重要经验便是:加强区域协同,实现优势互补。

  要为京津风沙源治理点赞,更要为背后的“1+1>2”的通力合作点赞。当下,京津冀地区发展难题仍有很多。沙尘散去,人们最为关注的恐怕当属雾霾的纠缠。如何化解“会呼吸的痛”?“协同”应当成为必然选项。这是对前期经验的运用,也是因地制宜的务实之举。同处一个大气流场,三地间污染物相互输送、相互影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各地必须树立“一盘棋”的思维。诚然,其中客观存在的发展差距和所处阶段使得三地在发展诉求上各有侧重,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中求得平衡,需要各地拿出自己的智慧和魄力。

  正所谓“同呼吸,所以共命运”,又有言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正在全面铺开,三地环境整治迎来了更多可能。以协同合作为基调,拿出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攻坚克难,天蓝风清定能尽早成为常态。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