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京津冀一体化 > 环境
环保部:开展全国范围内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与实践

2016-04-21 11:21   来源:一财网 章轲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公开信息披露,目前除国家层面外,全国各省市、各科研单位正逐步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研究与实践。

  这项研究与实践根据中央高层的要求进行部署。《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这项工作已成为全国80项重点改革任务之一。

  国务院审定同意的《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的总体构想和工作方案》也要求,科学衡量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有效解决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此外,《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要求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或条件下,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变化、环境功能遭受破坏的前提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第一财经记者从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了解到,今年1月,《京津冀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论证。

  这项研究于去年6月启动,由环保部环境规划院承担技术牵头工作,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环科院协助技术支持,在总体技术路线与框架基础上,分别开展本省市环境承载力评价,这也是国家层面首次组织的对京津冀区域大气和水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

  研究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大气、水污染物排放量远超环境容量。目前,相关数据尚未对外公布。

  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介绍,总体上,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技术方法还未统一规范。

  第一财经记者获悉,环保部近期将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专门就环境承载力课题进行研究,这些课题包括:环境容量核算、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环境承载力阈值确定方法、环境承载力动态监测指标与技术、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立、环境承载力情景模拟与优化决策方法以及环境承载力预警平台构建等。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表示,将通过展开学术交流,深入讨论最新理论方法研究与应用成果,为国家、区域与城市相关规划编制与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为建立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在国际上,习惯用“生态足迹”“生态超载”来描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去年8月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为2.9全球公顷(指具有全球平均生物生产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和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的单位是全球公顷,1公顷相当于2.5英亩)。

  国内的一些大城市人均生态足迹也开始了下降。以北京为例,有学者的研究表明,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1997年之前人均生态足迹上升速度较快,人均生态足迹值从1996年的2.8全球公顷骤增至1997年的3.6全球公顷。2007年、2008年这两年间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值出现了显著下降的趋势,与奥运会的召开和一些高能耗产业的转移有很大关系。

  我国的生态足迹状况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状况。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是30亿全球公顷,高出第二位的美国8亿全球公顷,占到全球生态足迹总量的六分之一。

  研究显示,尽管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且大大低于欧美中东等国家,但已是其自身生物承载力的2.2倍,这意味着需要2.2个中国的自然资源量才能满足需求;中国脆弱的生态系统正在承受着经济发展和不断增长的人口带来的双重压力。

  中国是当前世界上城镇化速度最快的国家。2014年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4.77%,城市数量近650个,建制镇近2万个。城镇居民比乡村居民的人均生态足迹高出1.4-2.5倍,城乡之间的生态足迹差异非常明显。

  环保“十三五”最严环境保护制度纳入“十三五” 绿色发展理念更新

  商务部副部长高燕:十三五节能环保投资或达17万亿

  环保“十三五”规划待出 国内环境质量有望逐步改善

  环保十三五规划力度趋严

  “十三五”环保首向国际征求意见

  加码环境监管需加强环保监管与执法

  环保大部制改革需强化污染防治监管职能

  14行业成环境税重点纳税对象 排放低于标准50%减半征税

  超标排污加倍征收环保税

  五行业污染排放标准收紧 涉及锅炉炼油印刷等

  相关评论评论:"十三五"改善环境质量是核心

  评论: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零容忍"

  评论:用环境标准倒逼传统行业转型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