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京津冀一体化 > 环境
北京玉河南区河道景观年内完成恢复整治

2016-02-24 14:53   来源:

  玉河南区景 年内换新颜

  

  习近平考察玉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项目时与居民们热情握手 供图/新华社

  

  王云凤老人家中保留着习近平来访时握着她的手聊天的照片摄/记者 郭谦

  点睛

  2.26习近平视察北京两周年系列报道之三

  2014年初春,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说,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总书记就推进北京发展和管理工作提出5点要求,开辟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路。

  点睛破壁。

  在发展步履日益沉重之际,总书记指点北京再次冲破束缚,走上和谐高效发展之路。

  首都如同“中国之睛”,习总书记把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提升到重大国家战略的位置,更可谓点睛之笔,腾飞的将是中国龙。

  习近平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法制晚报讯(记者 马晓晴 张群琛 陈品 周超 张丽 黎史翔 实习生 黄小妹)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来到平安大街东不压桥,察看了玉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展览和河堤遗址,沿着修葺一新的河道边走边了解河道恢复和四合院修复情况。

  福祥社区书记李娜记得,当年她陪同习近平探访玉河沿路时,对这一带非常熟悉的总书记曾向她提到了这里的怡人景色:春暖花开之后,这里一定更美。

  如今的玉河,北段水道经过修缮改造后,700多年前“水穿街巷”的美景已经得以再现。玉河南区河道景观恢复整治工作,也将于今年年内完成,届时将再现“什刹海-玉河-筒子河”的京城水环境。

  玉河景观恢复只是保护古都风貌规划的一小步。根据北京市“十三五”期间的规划,未来五年,旧城被占用的文物、经典园林、建筑将逐步腾退出来,对外开放。同时,街巷胡同也将恢复老北京味儿。

  街坊讲述

  留住胡同后人理解北京文化才不空洞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雨儿胡同29号院时,曾来到李旭钧的家,亲热地握住他母亲王云凤的手贴心地问询生活情况。这一幕被定格在照片中。近日记者探访李家时,这张照片就挂在屋里墙上。

  记者刚进入房间,就被窗台上摆放的蛐蛐笼子所吸引,“老北京人有在冬天养蛐蛐、油葫芦等虫子的习惯”,李旭钧解释道。

  李旭钧的母亲今年已87岁高龄,在雨儿胡同住了几十年。谈及胡同西口的玉河,老街坊们还记得许多年前玉河连通的是京杭大运河,清朝年间从南方运来的粮食,经过这里最后停到荷花市场的码头上面。

  那时河两岸都是分布杂乱的平房,河道上也盖着房子有人居住。后来河道上的房子逐渐被清除。2008年,玉河两岸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改造,两岸的房子不再杂乱,也给胡同的西口安上了牌楼。现如今,玉河两岸景色已经恢复得很好。

  李旭钧回忆,小的时候雨儿胡同非常安静,胡同西口就是玉河,走不了多远就是什刹海,再加上玉河两岸的桃花,“特别像江南水乡。”

  李旭钧在这里住了55年,回忆过去的时光,老北京的胡同生活从来不缺乏快乐,什刹海的冰场是他们以前最开心的地方,“上学那会儿,冬天滑冰课夏天就是游泳课。”李旭钧说,和几个发小儿在胡同内推铁环、拍三角、玩弹球。

  在李旭钧眼里,胡同不单是一种北京文化,更是一种感情和精神的寄托。北京胡同里的生活,街坊们都能够和谐包容地生活,“一个院儿里的邻居关系特别好,不管谁家里做点儿好吃的,整个院子的邻居都有份儿。”

  随着时间的推移,邻居们换了一些,没变的是邻居们之间的包容和厚道,直到现在,大杂院儿里谁家有困难大家伙儿都来帮忙。出个远门儿,邻居们也都相互照应着看门儿。

  如今,儿时的玩伴大部分已经搬走,胡同里也出现了咖啡馆和酒吧。“这也是一种创新吧,胡同当然要继续改造,但是胡同还要继续保留。”老李觉得只有留住了胡同,给后人讲述北京文化时才会不那么空洞,“更重要的是,胡同里有着北京精神的根儿,不能丢”。

  玉河新变

  南区河道景观 年内完成恢复整治

  玉河是通惠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2011年10月,东城区完成了玉河北段水道的修缮改造工程,700多年前“水穿街巷”的美景得以再现。

  近日,记者从东城区“十三五”规划有关情况介绍会上获悉,东城区年内将完成玉河南区河道景观恢复整治。

  玉河南区河道景观恢复整治将依据考古发掘的情况,在保护遗址的前提下,制定景观恢复方案,对发掘出的澄清下闸遗址进行完整展示,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

  恢复后的玉河南区水源来自什刹海,通过技术手段引水过街,穿过平安大街进入玉河南区,至北河沿胡同东口,也就是澄清下闸的闸口处。完成南区修复后的玉河,河水自北向南流入菖蒲河公园,将再现“什刹海-玉河-筒子河”的京城水环境。

  目前,玉河南区河道景观恢复整治项目正在实施中,年内将呈现给市民一处新的景观。

  未来五年

  被占文物逐步腾退胡同恢复京味儿

  古都风貌集中体现在东西城两区,其中东城区是全市历史文化遗存最密集、平房院落最集中、危改任务最艰巨的地区。

  东城区区长李先忠介绍,近几年,东城区相继完成了临汾会馆、协和胡同6号、宏恩观等文物建筑的腾退修缮,其他重点文物建筑也将陆续恢复原貌。为推进东城区古都风貌的保护,全区统一编制了文保区保护修缮、非文保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三个行动计划”,整体设计、统筹推进全区的旧城改造工作。

  “十三五”期间,东城风貌保护区更新改造率将达到80%。东城区风貌办主任刘景地介绍,除恢复天坛整体风貌外,东城区未来5年内还将继续推进不可移动文物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其中就包括东堂子4、6号和宁郡王府、清末太医院等文物及具有保护价值建筑的腾退修缮。

  此外,还将完成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核定公布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推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合理使用率达到60%。

  在未来5年里,西城也将统筹推进大栅栏、琉璃厂、白塔寺、什刹海等历史文化保护区、宣西北等历史风貌协调区的整体保护。

  宣西北项目位于旧城保护风貌协调区内,包含杨椒山祠、沈家本故居、太原会馆、东莞会馆、龚自珍故居共5个市、区级文保单位和文物普查登记单位。5个文保院落将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完成修缮。

  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介绍,“十三五”期间,旧城被占用的文物、经典园林、建筑将逐步腾退出来,对外开放;同时街巷胡同将恢复老北京味儿,中轴线进行整治恢复传统秩序,坛庙系统也将进行成体系的保护和恢复。

  高端访谈

  ●王岗

  (北京古都学会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真正的发展变化

  才是真正的保存

  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象,很多过去的老的文化由于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有的文化现象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就被时代所淘汰或者逐渐消亡。古都北京的很多文化遗产的传承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比如说京剧作为国粹如果想继续发展,就要继续保持一流的水平,方法就是要改造京剧的表现形式。有的人会担心这样会使京剧失去原有的味道,而王岗认为,形式的变化并不会导致整体的变化,唱腔唱词可以还是原来的,表现手法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

  经典京剧可能收获的依然是老年观众,现在的年轻人欣赏不了、不感兴趣。但是现在市场主体是年轻人,表演艺术就是要吸引观众才有市场和出路。

  现在已经有一些人在做现代京剧,比如现代版的《赤壁》等,只有用新的形式和理念来打造京剧,把京剧的内容拉到当代,从故事情节和形式上都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才能使老北京的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继续生存下去。王岗说:“我个人认为,很多艺术形式如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就必然会衰落。”

  传统的东西要保存,但一定要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得到保存,我们要保存的东西是精华的部分,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保存,因为形式的东西在交流中是会不断发生变化的。有些人对保存历史文化有一种误解,以为保存形式就是保存了,而进行变化就是对原有文化的破坏,实际上并非如此,真正的发展变化才是真正的保存。

  ●纪连海

  (《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之一)

  尚存遗迹

  需要继续维护

  在北京的所有历史文化遗产中,可能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就是风俗观念的变迁了。

  面茶是老北京的一种传统小吃,过去老北京人喝面茶很少有拿着筷子勺子喝的,都是端着碗转着喝,到了现在大家都不讲究这个了,当然,面茶的做法就更没有以前地道了。

  从喝面茶的方法这件小事其实可以看出,老北京的传统文化以及人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与世界上其他古都一样,北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现代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的冲击。我们希望在现有的状况下,尽量多地保留老北京的历史遗迹,已经保存完好的遗迹需要我们继续维护。

  ●马未都

  (收藏家、《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之一)

  老北京的手艺

  不应该只出现在庙会上

  作为六朝古都,北京与中国的其他古都相比,不同的就是它的皇城文化。有形的方面,它的宫廷和皇家园林还在。近些年来北京深刻认识到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对物质文化遗产颐和园、天坛及其周边的环境进行整治。

  很多老北京人都有着这样的童年记忆——逢年过节,走街串巷,驻足在一个个摊位前,看民间手工艺人们表演“绝活儿”。而现在纯正的北京手艺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如今在庙会上很难看到精彩绝伦的手工艺品,即便如此,春节期间的庙会仍然几乎是老北京手艺唯一的舞台。

  马未都告诉记者,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时代不一样了,过去吹糖人、捏面人的都是可以走街串巷的,而放在现在是不被允许的。所以许多老手艺逐渐衰亡是必然的现象。

  对这些老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是要给它们一定的生存空间,对于一部分手艺人,北京市政府可以给他们发许可允许他们走街串巷。比如在胡同里遇到一个捏糖人的,这本身就是一景,展现的是老北京的世俗文化。如果这些老手艺只能在庙会上露一下脸,一旦庙会结束就没有它们存在的空间,就必然会逐渐消失在大家的视野里。

  其次,老北京的传统手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其实很多手艺都只有为数不多的老人还在坚守,走在了消失的边缘。年轻人之所以对老手艺没有很大的兴趣去学,是因为依赖这些老手艺不能很好地生存。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老手艺传承的扶持和鼓励力度。

  ●吴建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

  古都保护是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一项重要战略

  历史上,对古都的保护, 欧洲固然可追溯到较远的年代, 中国也不乏其例。北京地区的晋寺隋塔能遗存到现在, 就是最好的说明。而且, 元大都初建时, 还留下了为了使金代的大庆寿寺即双塔庆寿寺不受影响, 南城墙略向南弯曲的佳话。然而, 这些客观上对文物的保护,毕竟还是出于宗教政策的考虑或其他别的原因, 而并非源于古都保护理念的本身。

  荷兰著名的城市莱顿, 也是一个说明古都保护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生动实例。16世纪后半叶,这座城市因荷兰第一所大学在这里的建立以及纺织业的兴盛而迅速繁荣起来。19 世纪, 在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 莱顿建起了不少工厂,引起工人住宅的大量增加, 使老城区拥挤不堪, 已无复昔日的典雅景观。

  二次大战后, 莱顿计划建成一座大城市。为改善通往市中心的交通, 一些运河被填, 很多街区也被夷为平地。市中心的很大一部分老街区因此被无法挽回地破坏了。

  20 世纪70 年代初, 莱顿市政厅重新制订了恢复城市中心区历史风貌的规划, 他们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宣布市中心为保护区, 历史特色的破坏终于被制止了。从1975 年始, 莱顿开始整修, 历史风貌在市中心的许多地方都被恢复了, 这座城市再度展现了她昔日的辉煌。莱顿几经周折走上的城市现代化成功之路,深刻说明了古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可以作为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关系的成功范例。

  总之,古都保护, 对北京来说, 不仅只是意味着古都格局和建筑的保护, 更具有保护悠久传统文化的意义, 关系到城市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也是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一项重要战略。

  ●李桦

  (市人大代表、北京天街集团董事长)

  引入民间资本 解决资金问题

  李桦表示,要使北京的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建议从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和文物个体两个层面,加大力度,积极推进北京市文物腾退和合理利用工作。

  李桦认为,应当统筹协调,强调保护的整体性。他建议应由市政府牵头成立领导机构,发改、规划、国土、文物等相关部门及东、西城区政府参加,整体统筹和协调前门地区的保护整治工作。

  综合考虑其历史文化、现状资源,进行整体定位,整体规划,业态互补,协调发展。实现环境、交通、产业、民生等问题的统筹解决,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更好地保护利用好前门地区历史文化,将其整体打造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

  李桦认为,引入民间资本参与不失为一个解决文物腾退与修缮资金不足的途径,同时也可解决其后期利用问题。特别是对那些级别较低的普查登记级别以下的文物,可以更多地采取此种方式。

  ●吕斌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

  历史文化要可持续再生

  吕斌表示,在对旧城改造和历史文化保护的问题上,应该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既要保护历史文化,又要对其进行提升,赋予历史文保区生命力。

  吕斌认为,历史文物保护也要分级别。“一些世界遗产和国家文物需要被保护起来,建成博物馆,但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就应该体现它的情感价值和归宿感价值。”吕斌说,应该在文保区保留一部分居民,让文保区更有人情味。

  吕斌表示,希望未来可以循序渐进地对北京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和提升,在进行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的同时,保护历史风貌。

  ●高巍

  (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

  发挥文物古迹的文化价值

  关于历史文物未来的保护与发展,高巍认为,对于文化古迹,不仅要将其不断修缮并进行保护,还应该发挥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合理的利用以及传播文化才是历史文物保护的最终目的,让这些受保护的文物成为真正的文化场所,为北京的文化中心功能服务。

  玉河在修缮之前,很多人都在填平的玉河之上私搭乱建,进而形成了大杂院。居民生活十分不便,环境也过于杂乱。现在的玉河,经过了合理的修缮和规划,使得北京城固有的古都风貌得到恢复,居民的生活环境变得宽敞且宜居,景观园林的修缮使原有的资源得到更新和利用。文物的修缮还带动了周边服务业和餐饮业的发展。

  再以地安门火神庙为例,几十年前,火神庙成民居,昔日殿堂庄严、流光溢彩的火神庙变得满目疮痍、梁朽椽烂。2002年6月,火神庙腾退修缮工程启动,拆除非文物800多平方米,尽量保持原真性。

  现在,火神庙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还经常举行文化活动,发挥了其文化价值,也为百姓提供了文化活动场所。

  高巍建议,文保区的文化古迹可参照火神庙的成功案例进行改造,在恢复其原有功能的同时,还可以结合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将历史文化区打造成人人共享的文化交流体验区。并且依靠政府的扶持,走向市场,从而形成非遗的良性循环发展,发挥文化古迹应有的文化价值。

  他山之石

  伦敦

  文化遗产认定非常严谨

  法律严格少有肆意毁坏

  创意产业是伦敦目前仅次于金融的第二大产业,主要依托伦敦众多的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贝特博物馆,均堪称世界文化遗产宝库。

  英国政府官方的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纽卡斯尔大学艺术与文化学院院长彼得·斯通在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打造历史文化古都,保护文化遗产 方面,全英国有着一个系统,对历史建筑的重要性进行评级。

  并不是所有的古老的建筑物都被列入评级对象。但是所有在1750年前的建筑物都被列入了。而在英格兰就有400000个建筑被列入评级保护对象,其中有近四分之一,约10000个建筑被评为“1级”保护建筑。

  英国政府从1882年开始管理考古和遗产保护工作,二战之后,政府从1947年开始投入大量资金修复文化遗产,包括重建被战争毁坏的文化遗址。

  英格兰对文化遗产的认定审批工作非常严谨,首先由拥有人申报,经专门机构批准后,可以申请政府拨款进行修缮维护。

  但是也有一些拥有者并不在意保护和修复遗产,遗产办公室就要派人做工作,包括提供咨询建议和维修经费。对于涉及搬迁、改建的文化遗产,需要开展的工作更多,所需时间更长。但由于法律法规相当严格和严谨,英格兰很少发生肆意毁坏文化遗产的情况。

  古建筑保留特色

  内部变身写字楼

  英格兰遗产办公室所在的大楼,就是一座被认定为文化遗产的古建筑,其外表保留了维多利亚时代建筑的精美雕刻和鲜艳色彩等特征,但内部作了现代化的装修处理,成为伦敦黄金地段的高档写字楼。

  该办公室的官员还介绍了伦敦进行“旧城改造”的一些样板工程,其主要经验是完整保存原址建筑群和街道格局,把旧厂房、旧仓库改建为文化展览、表演、创作场地或商业购物中心、办公场地、休闲娱乐场所,让失去经济活力的地区焕发生机。

  新老间建立平衡

  整合成城市风景

  斯通教授表示,在维持这些古文化遗产和建造新城市时,需要在新老之间建立一个平衡。

  因为当经济增长需要发展时,不可能维持所有的古老建筑。但是如果在城市中仅仅拥有新的建筑物,城市就会失去特色,而人们与他们生活的环境也失去了任何联系。

  而老建筑变成古物也不应仅仅在博物馆呈现,应该保留它们,利用它们,将它们整合到现在的城市风景中。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