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访京津冀旅游相关部门和机构了解到,今年以来,京津冀旅游热度快速上升。如何让旅游协同的蓬勃发展激活京津冀全方位协同,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力?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席强敏和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石培华。
旅游消费市场持续扩大
记者:三地旅游协同发展有哪些特点?
席强敏:京津冀拥有丰富的世界级自然和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区域内共有13个世界文化遗产,占全国的比重为17.3%,且三地人缘相亲、文化相近,具备旅游协同发展的良好基础。
今年以来,三地旅游消费市场持续扩大,旅游业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上半年,北京共接待国内游客1.5亿人次,恢复至2019年的95.6%;五一期间,天津接待了游客1103.85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超5倍;河北接待京津游客5008万人次,占全省游客总量的13.8%,较2019年同期增加了648万人次。
从京津冀三地之间的旅游联系来看,基本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津、冀到京旅游为主的旅游网络结构,其中河北到北京旅游的联系更为紧密。2022年河北到京旅游人次在全国所有省市中位列第一,占比为29.4%,比2017年提高了12.2个百分点。
加强城市间旅游分工合作
记者:京津冀旅游协同如何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新动能?
席强敏: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是国家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位导向性政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不仅对旅游产品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还有利于提高旅游业的质量和效率。截至目前,区域内仅河北有崇礼冰雪旅游度假区和秦皇岛市北戴河度假区两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占全国的比重仅为3.2%,而长三角地区则有17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因此,京津冀旅游业应坚持集聚发展模式,引导优质旅游要素向旅游度假区集聚,争创更多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建议加强城市间旅游分工合作。依托丰富的世界级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促进跨区域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共同开发和协同管理,合力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带、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等区域特色旅游带。地区间利益协调是推进城市间旅游分工合作的关键环节,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能够充分调动旅游合作的积极性,有助于形成持续稳定健康的合作关系。
可共建旅游协同发展示范区
记者:旅游协同如何促进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
石培华:目前,三地旅游部门之间还存在缺乏高效协调机制、旅游品质落差大、跨区域市场主体不足致使协同发展微观基础不牢等问题。三地旅游协同需做好如下五个方面工作,引领京津冀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交旅深度融合。以铁路旅游专列、景群旅游公路、自驾旅游廊道、特色交旅服务(房车营地、旅游驿站、旅游公交、自驾租赁等)为抓手,促进京津冀协同高质量发展。二是优化旅游接待服务要素链。三地可以联合组建京津冀旅游集散服务一体化运营主体或平台,作为实现京津冀文旅协同高质量发展的支点,既有助于盘活京津冀三地旅游集散资源闲置问题,也能通过有序引流、线路整合,优化和提升旅游产业要素配置效率。三是联合建设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旅游通道为骨架,先行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长城文化旅游等示范集聚带,重点培育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避暑山庄、明清皇家陵寝、大运河等世界级旅游精品等。四是共推共建旅游协同发展示范区。通过重点推进京南休闲购物旅游区、滨海休闲旅游带、京西南生态旅游带、京北生态(冰雪)旅游圈、京东休闲旅游示范区,以及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白洋淀生态旅游区等8个旅游协同示范区建设,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创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公园”,成为生态旅游示范区和世界绿色生活与绿色发展样板。五是探索建立数字游牧城市网体系。率先构建以北京为中心的数字游牧城市网,推出“数字游民签证”以及配套政策,发展数字游牧经济,打造数字游民友好型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