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京津冀一体化 > 产业
金融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要防止“脱实向虚”

2017-07-19 16:29   来源:金融时报

  在我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国家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转变投融资模式,创新金融产品,实现金融“脱虚向实”,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的前提条件。日前,河北大学副校长康书生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论是雄安新区建设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均需要巨量资金支持,金融支持已成为这一国家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应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雄安新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区域金融政策规制协调、金融市场协同发展,引导资金合理流动,遏制金融“脱实向虚”、资产泡沫化,防范区域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记者: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央提出的重要国家发展战略,雄安新区建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千年大计。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及雄安新区建设中,如何做好金融支持?

  康书生:首先,要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及雄安新区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近、中、远期目标是:到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到2020年,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协同发展机制有效运转,区域内发展差距趋于缩小,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在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七大重点任务是: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建设优质公共设施,创建城市管理新样板;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打造绿色交通体系;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扩大全方位对外开发,打造扩大开发新高地和对外合作新平台。

  其次,要聚焦金融“脱虚向实”的着力点。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必须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及雄安新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及雄安新区规划发展的目标任务就是金融“脱虚向实”的着力点。具体而言,金融重点支持的领域及项目应当包括支持京津冀区域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京津冀区域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发展普惠金融,协同推进金融扶贫脱贫,助力根治环首都经济圈的贫困问题;支持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助力解决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问题;支持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助力解决京津冀、主要是河北省钢铁、煤炭、建材等传统产业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问题。

  第三,要有协同、系统思维。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思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要有协同思维,要以协同论、系统论方法开展金融工作。一是以产业链金融模式支持京津冀区域目标产业发展,使目标产业体系内及相关产业间形成良性互动、协同支撑的产业发展生态;二是京津冀区域金融资源协同联动,包括京津冀三地内部及三地之间金融资源的协同联动,比如京津冀区域金融扶贫,即应整合辖内及整体区域银行信贷、保险、信托、证券投资等各级、各类扶贫金融资源,统筹调配,相互配合,避免资源投入重复、空白、散乱,形成合力,保证重点。同时,生活扶贫与生产扶贫、生存扶贫与发展扶贫、脱贫与返贫等系统谋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三是既要支持实体产业项目的发展,也要支持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支持企业项目上市融资以及产权流通交易;四是以协同思维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金融发展改革与监管调控相协调,金融体制机制、业务、产品改革创新相协调。

  记者: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是近年来,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金融“脱实向虚”已引起广泛关注。这一问题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及雄安新区建设会产生什么影响?

  康书生:金融具有“虚”“实”双重特征,与实体经济共生共长、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金融“实”的一面,与实体经济脱节、催生某些资产泡沫、大量资金在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金融市场无效或低效循环,是金融“虚”的一面。其主要表现:一是金融系统过度扩张,货币供应量M2连续大幅增长,M2占GDP比重过大,某些领域资产出现泡沫化;二是大量资金不断进入并滞留在虚拟的金融市场,如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以钱炒钱”;三是通过理财产品、委托贷款、互联网金融平台等形式进行的投融资活动,“金钱游戏”,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中空转;四是大量资金直接或间接进入房地产市场,助推房地产行业畸形发展,资产价格严重泡沫化。

  从根本上说,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而实体经济的发展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动力。一旦出现金融“脱实向虚”的现象,必然会压缩实体经济、实体产业的资金投入,进而抑制实体产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空间。或者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所有这些,不仅会造成社会资金、资源的浪费,还会形成并积累金融风险,在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核心的时代,就会带来系统性经济社会风险。

  当前,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体经济利润率总体降低,而金融和房地产等容易产生泡沫的行业利润相对较高,金融 “脱实向虚”有着强烈内生动力,由此可能带来的危害也更加严重。这会加大我国经济改革发展、转型升级、技术创新的难度,会加剧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加剧经济金融风险恶性程度,还会直接影响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及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必然会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巨量资金进入京津冀区域,寻求投资机会和投资利润,而这些资金都具有投机的一面,如果不能有效遏制金融“脱实向虚”,京津冀将会成为金融、房地产投机家的乐园,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目标就可能无法实现,举世瞩目的雄安新区也将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烂尾城”,这不是耸人听闻。

  记者: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及雄安新区建设中,如何遏制金融“脱实向虚”?

  康书生:有效遏制金融“脱虚向实”是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及雄安新区建设面前的严峻挑战,要使金融“脱虚向实”,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及雄安新区建设的生力军,需要紧紧围绕供给侧改革这个“纲”,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制度供给,充分发挥域内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及各级政府的能动作用并形成合力。

  一是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金融机构作为企业,其经营活动以盈利为目的,无可厚非。但盈利要以安全为前提,“脱实向虚”在一定意义上属于投机行为,而投机伴随着较大的风险,所以,从内部风险控制角度看,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应尽量避免“脱实”。另外,金融机构是社会性最强的企业,因为它是全社会的“公共簿记”机构,它运作的资金来源于社会又应用于社会,理应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自觉服务国计民生,自觉控制金融投机行为,国资背景的金融机构更应如此。

  金融向“实”与金融机构盈利性并无矛盾,它完全可以通过体制、机制、业务、产品及服务创新,契合新的经济生长点,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是强化金融监管——房价是重点。要实现金融“脱虚向实”,就不能将金融活动完全放给市场,因此,金融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就显得非常重要、必要。国家及京津冀区域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域内各类金融活动监控,规范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及类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严控金融机构利用不同业务监管差异,导致过多资金进入股票市场;鼓励区域内证券一级市场发展,实现创新创业融资。抑制股票二级市场过度投机,防止发展资金流失和区域风险;防止上市公司资金“脱实向虚”,以钱炒钱、炒股、炒期货、炒汇等;严防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等“脱实向虚”。

  在目前房地产行业畸形发展、资产价格泡沫化的局面下,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特别是雄安新区建设,合理控制房地产价格,是一个不容回避、至关重要的严峻问题。要实现雄安新区建设目标任务,特别是建设雄安创新高地,必须防止房地产价格虚高,使新区及临近地区的房地产价格具有一定的公共品性质,起码应与区域经济发展及人居收入水平相当。这样,既可以降低企业及人才的入驻成本,吸引企业及人才创新创业,还有助于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和人口压力。而要做到这一点,金融系统的资金必须严格控制直接或变相过度投入房地产行业、参与房地产炒作,防止金融“脱实向房”。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雄安新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种类型的金融创新也会不断涌现,监管机构应当未雨绸缪,监管措施应及时跟进,避免因监管滞后而造成的监管失控。

  三是政府的配套支持政策。要实现金融“脱虚向实”,仅靠金融企业的自我约束、履行社会责任的倡导及严格的金融监管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部门提供一系列配套支持政策,使金融向“实”经营能够获得合理适当的利润率。这些配套支持政策主要包括:通过税收政策调节“虚”“实”行业、企业利润水平;政府对金融向“实”,特别是金融支持国家战略目标且投资大、期限长、风险高、见效慢的项目,应提供相应的保证、保险及补贴等政策措施;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房地产政策调控区域房地产价格,弱化住房的投资属性,让更多的资金流入新兴产业,支持创新创业;提供金融“脱虚向实”的宏观环境和条件,比如完备的金融创新基础设施、透明的会计制度、产业保护和引导(基金)政策、创新创业扶植政策等。

  包括金融政策在内的各类宏观经济政策,应保持科学性、透明性、连贯性、前瞻性和协同性,使金融机构和市场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最终实现产融稳固结合,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四是京津冀区域协调联动。遏制金融“脱实向虚”,既是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更是正在推进中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及雄安新区建设的特殊要求。而要实现金融“脱虚向实”,需要京津冀三地政府、金融机构、实业部门树立“协同”思维,在支持金融“脱虚向实”的制度、政策、法规等方面协调联动,在金融监管操作上协调联动,在金融市场运作及金融业务、产品创新上协调联动。建立协同工作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京津冀协同金融“脱虚向实”。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