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聚焦新医改 > 热点评论
用好三明“处方”,化解医改痛点

2022-05-27 09:48   来源:广州日报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以下简称《任务》)。《任务》提出2022年的重点任务包括:加快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着力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医药卫生高质量发展等。(5月26日《人民日报》)

  读完《任务》,很多人不免要问:三明在哪里?为什么是三明?作为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名字出现在高层次、高规格的医改文件之中,实在不简单。其实,从2015年12月登上央视《新闻联播》之后,这些年来,“三明医改”这个名词就频频在国家医改文件中现身。比如,去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提出“进一步推广三明市医改经验,加快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一个地级市医改经验,可以复制“粘贴”到全国,必有不寻常之处,那三明医改之精髓在哪?
  介绍三明医改经验的文章铺天盖地,若要用一根线穿起来,可用一个“实”字。第一,实实在在抓医改。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医改、一抓到底——由一位政府负责同志统一分管医疗、医保、医药工作,统筹协调“三医”联动改革,是三明医改经验最显眼的一条;第二,实打实提高医务工作者收入。通过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实行全员目标薪酬制、年薪计算工分制,既切断个人薪酬与科室收入的“脐带”,又让医务工作者收入得到整体提升,让医生专心看病、合理用药,不受其他因素左右。第三,让患者得到实惠。比如,通过取消药品加成、带量集中招采和加强成本控制,把药品耗材价格降下来;再比如,实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打包收付费,超过部分由医院自行负责而不是患者。一系列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的改革措施,极大地缓解了当地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
  三明医改经验很前卫、很难复制吗?改革之初或许如此,但在今天看来,很多已成共识,并行之四方,在全国各地铺开。譬如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别说省市层面,国家集采都进行了几轮,成绩有目共睹,以人工膝关节为例,平均价格从3.2万元下降至5000元左右,平均降价82%。医改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不难,难在全面改革、整体推进。客观上,医改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有钱好办事,经济发达地区的医改,相对容易一些,但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主观上,医改涉及利益格局调整,容易遭遇“回头浪”。公立医院分配制度改革提了很多年,很多地方仍然“原地踏步”,足见利益调整之难。
  怀利民之心,兴利民之事。医改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再难也要咬着牙根往下推,不获全胜不收兵。一方面要“拿来”,取三明医改经验之精髓为我所用。凡是被三明医改证明是成功的、具有普适性的经验,都不妨搬过来,用于实践。诸如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医改、一抓到底,就是一个好做法。由负责同志统筹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从较高层面为医保改革清障,有助于相关改革措施顺利落地、生根开花。再如深化薪酬制度改革,有利于调动医务工作者积极性,也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复制推广。另一方面要“消化”,因地制宜推出改革措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如何“攻”,有时要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能削足适履、生搬硬套。比如,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要学习三明“小步快走不停步”的经验,但具体调整哪些项目、项目调整幅度、优先次序等,还是要结合当地实际来确定。
  站上新起点,改革正当时。经过一系列实践,老百姓的医疗负担减轻了,进一步改革的空间腾出来了,各地要紧紧抓住这个时机,创新机制、加快步伐,推动医保改革向“深水区”挺进。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