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聚焦新医改 > 热点评论
医改专家:未来这10%人群会因病致贫 不能放任不管

2022-01-19 10:08   来源:中国经营报

  医疗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老百姓才会觉得满意?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新医改”启动。参与医改工作10余年,原国务院医改专家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万户良方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房志武向超过2000位老人请教过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要钱,或者少花钱。

  “事实上,少花钱甚至少得病,完全可以由政府、市场和企业通过合理组织和不同产品工具的供给来实现。”在近日老龄社会30人论坛和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专题研讨会上,房志武直言,尽管前景美好,但当前医改仍然面临一些现实阻碍,比如缺乏数字化手段造成的大额浪费,又比如健康保险产业普遍不覆盖60岁以上人群,既影响老年群体的生命和财富,又给医保和财政造成巨大压力。

  现实困境已然存在,剩下的问题是,该怎么办?

  医改难题一:分诊患者缺乏进一步疏导,医疗浪费问题凸显

  在房志武看来,我国医改最成功之处在于“保基本”和门诊的逐步剥离。过去10余年,一方面,我国所有年龄层的基本医疗费用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覆盖,另一方面,国家基本医保也建立起诸如分级诊疗、三级医疗服务等体系。

  “大医院门诊承载的慢病、轻症诊疗服务逐步剥离,分出来的主要是针对老年人群、老龄慢性病的日常服务,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解决得不错,但问题是,分诊出来的老人缺乏进一步疏解引导,造成了医疗资源的大额浪费。”房志武说。

  以最常见的用药为例。老人有用药需求,是去大医院、街边的药店,还是去社区医院?事实是,与具有强制性色彩的健康码监管不同,没有部门对“应该去哪里买药”进行约束。但房志武认为,这种看似“小事”的行为恰恰需要受到严格的约束和管理。“这关系到供应效率、管理效率、医生服务、药品管理成本,甚至药品包装成本也会大幅下降。”

  房志武曾针对用药浪费情况做过分析,浪费源头主要来自三方面:由患者造成的药品过期、个人浪费和药品倒卖,由医生造成的有意过度医疗和低水平不合理用药,以及药品在生产流通环节产生的巨大浪费。

  “比如颗粒制剂、片剂、胶囊剂的外面还要加上锡膜,装上纸盒,纸盒外面有多重彩印,还得有国家监管印上的各种追踪码。”在房志武看来,一方面,这些包装成本太高,另一方面,包装成本不会因为集采而降价。“药片降价了,盒子不降价,该多少钱包装还是得花多少钱。”用药浪费仅仅是“医疗领域缺乏数字化治理手段”的一个侧面。

  医改难题二:60岁以上难买保险 医保、财政跟着承压

  “假设人的平均寿命是82岁。分开来看,60年没病+20年慢病+2年大病,然后结束。”这通常是医生眼里的一个人的一生。

  放眼整个中国的健康保险产业,除了国家医保,所有商业保险都只针对60岁以下人群。在房志武看来,这一问题非常严重,“我们不能只给年轻人卖保险”。

  不让老人上保险,原因何在?房志武认为,保险公司的考量无可厚非:老龄人群是高风险,得病多,缴费预算周期短,相对赔付还多,不划算。除此之外,即便保险公司允许老人参加,老龄人群也大概率不会积极响应,一是他们对多元渠道的广告不敏感,二是他们的保险意识不强。

  两方面因素叠加,就会涉及到“治未病”(即防止慢性病转成大病)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医保支出增加问题。

  据房志武介绍,从国际实践层面来看,老年人群慢病管理的相关业务基本都由保险行业催生,不是因为他们热衷慈善公益,而是因为他们本着“祝你长命百岁,年年都交保费,一直交到100岁”的宗旨。

  “对保险公司而言,假设75岁是盈亏平衡线。如果客户在75岁之前去世,公司就亏了,如果客户能活到85岁,公司就赚了。”鉴于此,国外很多预防医学的相关工具都建立在保险金融之上。但在我国,由于老龄人口的参保率太低,年轻人又暂时不需要慢病防治,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发展较为欠缺。

  根据多方测算,到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将达到5亿人。房志武提醒,届时,这5亿名老龄人口将面临“既没有保险,也没有预防医学”的困境。一方面,老年人群的生命质量和财富安全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这些本不必要的医疗花销也会给医保和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

  怎么办?先管好10%人群

  对于医疗浪费和预防医学欠缺两个问题,该怎么办?

  在房志武看来,从长远来看,要逐步落实我国的制度化管理优势,从短期来看,可以先解决个体健康在有限资源下的管理问题,“尤其是做好重点人群,也就是10%人群的管理”。

  以年龄、地理位置、健康状况和经济状况四个要素为维度,房志武将这10%人群的画像描述为老龄、60岁以上、在农村留守、经济上比较贫穷。这类人群通常有一定的慢病基础,但因为主客观原因无法参与商业保险。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这10%人群会成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房志武看来,如果在前期对这10%人群放任不管,这部分人群会花费我国40%的医疗费用。“医保花掉了,财政补贴了,我们所有人也需要分担这个费用。”

  如何对这部分人群进行管理?房志武将其称为“半市场化”尝试。“市场化的基础是买卖,但这部分人显然不会进行购买。”

  具体到实践层面,房志武试图通过自身尝试提供某种思路。“我们通过对城市富裕人群的药品进行管理,把从中省出来的药换成钱,用来为农村老人捐助保险。提供捐助的前提是他们得接受健康管理,比如告知每个月去了哪里、做了哪些事情。”

  在房志武看来,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其一,为老人好,能减少他们的发病率。其二,能减轻整个医保和商业保险的重担。

  “如果不管弱势群体,整个社会会为此付出代价。这不是简单的慈善捐助问题,不是道德问题,而是社会解决方案,是涉及到科技、金融收入分配的技巧问题。”房志武说道。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