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聚焦新医改 > 热点评论
常用药价格不能成为“浮起的瓢”

2018-11-23 14:47   来源:中国健康网

  近期,关乎头疼脑热或者慢性病的常用药价格上涨引发关注。记者发现,诸如扑尔敏、甘草片、罗红霉素、降压0号等销量大的药品价格一路上扬。据统计,相比2015年,一些常用药的价格已经翻了几倍,这让不少市民深感“吃不消”。

  当前,许多药品的价格大幅下降,比如,部分进口抗癌药的价格降幅高达70%。但另一方面,部分药品的价格也呈上涨趋势,有的甚至短期内价格翻了几倍。

  降价的药品多属于进口药、新药、处方药,很多没有替代品,为治病所必需。为此,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这些药品价格的干预力度。比如,降低进口药关税甚至实现零关税,取消了药品加成,组织集中带量采购等。涨价的药品则多属老药、非处方药、原料药,这些药多是廉价好药,一度因价格太低而从市场上消失。为此,我国降低了对廉价药的价格控制力度,从2014年起取消最高零售限价,2015年又取消绝大多数药品的政府定价。

  药价控制必须抓住重点,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对诊疗影响较大的进口药、新药、处方药等药品,理应成为价格控制的首要目标。但一些老药、非处方药、原料药也并非不重要,这些药很多都属于家庭药箱的常备药品,民众对他们的价格更为敏感。这些药价格上涨过快,容易降低民众的获得感。

  更重要的是,这些药多属于基础药或原料药,其价格上涨可导致水涨船高,推动新药和非处方药等其他药品的价格上涨。药价控制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重点药品需要采取多种手段调控价格,但常用药出现非理性涨价,同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