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聚焦新医改 > 热点评论
重构让医共体“活”起来

2018-04-23 10:25   来源:健康报

  医共体作为基层医改新政之一,已在一些地方落地生根。近日,在福建省三明市,国内多个推行医共体模式的地区派出代表,从自身的角度介绍医共体进展,共同探索未来之路如何走得更稳更好。

  改革意图化为实际行动

  作为医共体建设经验的介绍者之一,杨孝灯在此之前刚完成一轮身份转换。当前,他的职务为三明市尤溪县总医院院长,而在2017年4月之前,他的职务为尤溪县医院院长。

  从县医院院长到总医院院长,职务当中新增的“总”字,意味着杨孝灯职责范围比以前大大扩展——从管理一家医院转变为全县医疗机构的“大管家”,拥有了对县医院、县中医医院、所有乡镇卫生院的人事、财务、物资进行直管的权利。全县所有医疗机构成为一家,改变了原有县域内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彼此分设、各自运行的局面,朝着紧密型医联体方向发展。

  在具体操作层面,杨孝灯介绍,总医院成立后,首先,要完成整合优化职能科室、整合医疗和医技科室、建立县域资源共享中心等改革动作,通过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医疗服务行为的高效运转;其次,要转变医疗服务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治已病和治未病并重,并最终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目前,尤溪县坂面镇中心卫生院已经换上总医院分院的牌子,门口一张悬挂在墙上的“专家行程日期安排表”显示了县级医院医生出诊的时间。多位当地患者表示,以前需要坐公共汽车到县城看病,如今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县医院专家的服务,省了不少路费和时间。

  据统计,2017年,尤溪县总医院共派出主治及以上职称医生驻乡、驻村1230人次,下乡开展手术98台次,优质医疗资源离老百姓更近了。

  制度创新是关键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国2134家三级公立医院开展医联体建设,实现三级公立医院医联体建设全覆盖。业界也开始出现声音提出,评价医联体建设成效,不是仅仅看建了多少个医联体,而是看医联体建设是否促进医院公益性的回归,是否提升了基层服务能力,推动了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增强了群众获得感。

  与之对比,当前,主要在县域兴起的医联体新模式——医共体的数量还不是很多。已被国家及相关部门认可的医共体先进典型,城市以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为代表,县域以安徽省天长市、阜南县和福建省尤溪县等为代表,并在安徽、福建得到较大范围复制,在一些省份的部分县(区)得到推广。

  这些推行医共体的地区,此前都曾经历松散型医联体的时代,在探索更为紧密医联体实现形式的过程中,进一步催生了医共体发展的内在需求。浙江省东阳市医共体管理中心执行副主任应争先介绍,通过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当地已经实现90%的住院病人在县域内诊疗的目标。但在改革当中,基层医疗机构能力不足、机制不活、保障不足、群众信任度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单纯靠医疗机构之间的简单合作,难以解决这些问题。

  重构县域内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必然需要新的“解法”。参与研讨会的一些代表指出,在医联体建设中,有些地方出现重形式轻实质、重数量轻质量的工作倾向,医联体处于“联而不通”的状态。有的医联体没有建立内部运行机制,缺乏部门协同推进、机构分工协作、医疗资源共享、利益风险共担等机制,缺少保障长效运行的制度设计。工作配套支持政策还不完善,部分地区在医保支付方式、人事薪酬激励、药品配备使用、服务价格调整等方面的改革力度还不强。

  “构建有质量的医联体,推进医共体建设,必然涉及‘重构’两个字。”应争先表示, 制度创新是第一个关键点,要在管理体制、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等关键环节改革,通过政府强有力的组织推进和部门的协调联动,创新体制机制,激励和引导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以及居民等自觉、自愿、自发地参与医联体建设。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