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聚焦新医改 > 热点评论
药物经济学急需摆脱落后状态

2017-06-29 15:03   来源:健康报

  传统上,我国医保药品目录的制定与调整主要基于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通过专家评审的方式进行。由于缺乏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同时也由于药物经济学等评价、测量工具缺失,数次医保药品目录调整难免带有主观性,同时兼具行政意志及学术权威影响的色彩,为医保基金的高效率使用、医保管理的公平性等带来诸多问号。

  在这些问号当中,来自罕见病、肿瘤疾病等患病群体的呼吁尤为强烈。一些医生也从临床使用、科研发展的角度,对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提出建议。此外,随着国内药品生产研发企业加大对新药研发的投入,一些创新药、原研药开始获批进入市场,这些厂家基于成本回收及创造经济效益的立场,也强烈呼吁相关药品能够进入目录。但是,假设一一满足这些诉求,医保基金在筹资水平增速放缓的条件下,能否承受又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如何充分体现医保制度公平、公正的保障效能,是当前医保管理亟待推进的工作。在这过程中,需要公开、透明的制度设计来平衡各方利益的诉求,需要科学、有效的工具去化解专业管理与百姓生活之间的认识误区,同样也需要专业的机构来确保制度、工具的长远、有效运转。

  药物经济学的引入为实现以上目标提供了途径。作为一门不断发展中的科学,药物经济学在国内外的研究中不断拓展疆域,从最初的成本效益研究延伸到伦理、人类行为、创新等方面,通过逐一排查用药链条的利益节点,梳理药品与生产研发者、使用者、患者、医保基金、社会等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为药品能否进入医保药品目录提供了理性的答案。不可否认,答案难以兼顾各方的利益诉求,但由于其诞生过程的科学性,也更易于为有关各方接纳和理解。同时,我们也更应当关注,药物经济学研究一定要从全体参保人员健康权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出发,在公平中寻找创新,在创新中促进医保保障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

  当前,国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与国外相比,差距明显,关注度不够,相关的制度、机构能力建设缺失,这些“落后”的状态都影响了药物经济学的现实运用。在健康成为社会主题、全民医保制度日益稳固之际,药物经济学的发展尤须加把力,推动医保管理、健康促进从发展的混沌态,步入到更加精准、科学、高效的轨道上。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