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聚焦新医改 > 热点评论
建医联体恐绕不过“产权”关

2017-04-25 16:24   来源:健康报

  近日,推进医联体建设上了国务院常务会议,这表明建设医联体必将得到更有力的推进。

  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分布和配置依然极不均衡,集中了优质资源的大型医疗机构和分布在百姓身边的普通医疗机构,常常是一个门庭若市,一个门可罗雀。如何打通优质医疗资源向下流动的渠道?医联体就是各地在医改中创造出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各地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医联体,一些高年资的医疗专家也屡屡借助于医联体下基层,为群众提供服务。但必须看到,我国目前绝大部分医联体是松散型的,有些核心医院对基层的支持流于走马观花,有的甚至纯粹是为了应付差事。要达到国家提出的建设医联体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建立合理的产权结构可能是绕不过的一道坎。

  笔者前不久走访了两家医联体,很受启发。它们都是紧密型的医联体,一家提出要以“产权为纽带”,建立真正的医联体;一家提出要实现联合体内医院的同质化,从而真正达到将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的目的。

  笔者认为,一些城市医院之所以对联合体内基层医院的支持没有全力以赴,是因为“合作伙伴常有,而雷锋不常有”,无偿支援基层能够偶尔为之,但要想常年相助,变成“一家人”,可能就需要建立产权一致的、真正紧密结合的联合体。比如,国家提出要实现医联体内检验结果互认,如果核心医院没有全力扶助,那么使上级医院可以信任基层的结果,恐怕根本不可能实现。而了解基层情况的人都知道,同质化绝不仅仅是靠几个专家、投几件设备就可以解决的,需要的是很多医疗业务之外的东西,如果没有“产权纽带”,任何管理者都不愿意把巨额的人力和管理投入打水漂。

  目前,我国的医疗机构有多种产权结构,即便是国有医院也分属各个不同的行业部门,大家都有一些利益诉求,要想建立统一的产权结构可能比较困难,这也是目前医联体松散型常见,紧密型少有的原因之一。其实,要想建立统一的产权关系也不是不能做到。很多地方政府通过经济改革的实践,明白了“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道理,把地方所属医院的产权转交给医联体核心医院;有些地方为了确保地方利益,也采用了托管、代管等形式,在一定时间内实行产权让渡,让医联体的核心医院能真正接手成员单位,把它们当成自家的医院看待、管理。

  医疗行业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发展需要多种软硬件的长期积累,需要很长时间和巨大投入,特别需要有效率的体制机制支撑,而产权结构可能是其中需要多花一点儿力量来解决的问题。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