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聚焦新医改 > 热点评论
满足需求方能剥离非紧急救援

2017-03-09 11:04   来源:健康报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把非紧急救援部分从急救体系中剥离出来,北京市院前急救的呼叫满足率将明显提高。方来英透露,在北京的几种院前急救中,相当一部分属于非紧急救援。比如,出院患者坐不起来,唯一能提供担架、运输服务的是救护车。再如,一家人搬家,屋子搬空了,就一位老奶奶瘫痪在床,没有别的车能搬运,只能找救护车。这是现实需求,但这和突发心梗等患者的急救不一样。(3月6日《新京报》)

  各地的救护车之所不够用,是因为执行了太多非紧急救援任务。有时,民众遇到芝麻大点事,甚至与急救不相干的事也呼叫救护车,导致急救资源被占用,真正需要急救的患者反而难以等来救护车。假如能够将非紧急救援从急救体系中剥离出来,使救护车的每一次出动都直奔需要紧急救援的患者,救护车不够用的现象就有望得到缓解。

  想法固然很好,但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譬如,病情是轻是重,需要专业判断,患者家属怎么能区分得了?当然,一些明显的非紧急救援还是很好区分的,比如上述出院或转院患者、瘫痪在床但需要搬运的患者等。但问题是,我国的急救体系没有将患者进行分类管理的做法,不管是否属于非紧急救援,理论上都属于救护车的保障范围,因为不存在其他保障途径。规则上没有进行分类,呼叫救护车的不少是出于无奈,急救资源当然用不到刀刃上。

  可见,要想将非紧急救援从急救体系中剥离出去,首先需要对急救患者进行分类管理,若如此,上述出院患者和瘫痪的老奶奶就不大可能占用紧缺的急救资源。但要看到,剥离不是甩包袱,当这些患者的转运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仍然只能寻求救护车的帮助,这个包袱其实也甩不出。所以,剥离非紧急救援的最佳办法,是满足这些患者的转运需求,且只有满足需求,这些患者才不会挤上紧急救援这根“独木桥”。

  满足非紧急救援需求,完全可以借助社会力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事实上,许多黑救护车承担起了非紧急救援任务,但由于他们没有合法身份,且各项规则都十分缺乏,这个灰色行业难免鱼龙混杂,导致非紧急救援成为救护车欺诈的重灾区。可考虑将部分具备基本条件的黑救护车“漂白”,并出台行业规则,将他们纳入监管视野,让他们能够合法有序地承担非紧急救援任务,对院前急救体系形成有力补充,急救资源紧缺现象就有望得到缓解。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