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聚焦新医改 > 热点评论
建立老龄化标准体系 倡导“健康老龄化”

2016-05-12 21:18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张孔娟

  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16亿,再过25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达到25.62%。这意味着,届时1/4的中国人都在65岁以上。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将达到3.75亿人,这个数字超过美国现在的人口总数。另一方面,2020年,我国老年人市场消费需求将达到2万亿元(占GDP的3%),2030年将达到8万亿元。因此,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也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商机。陕西省商洛市中医院院长张民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必须根据新的社会环境和客观条件,深入研究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变化和发展,对养老服务的供给和老龄产业的发展作出相应规划,本着医养结合的原则,把老年人医疗、保健、养生、养老服务、精神文化、带病养老等方面的需求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建立适合中国老龄化的标准体系

  提到当前的老龄化问题,张民生意味深长地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敬老院的形成和持续,需要专业护理和养护,有个专业的院长是关键,以及专业的副院长和中层专业管理人员、专业护理工作人员。这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措施支持才能规范、健康发展。敬老院也好,养老院也好,都需要有制度、标准体系来支持才行。但这些制度和标准体系大多都是套用国外的和现代西方国家的,缺乏一些我们中医的内容,缺乏一些中国的治疗体系。实践中,许多的制度和标准体系常常被束之高阁,有的是挂在墙上,有的只是写在本子上。”

  张民生认为,应当建立适合我们自己国家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体系,考虑官办与民办相结合的、与市场需求相对接的、完整的、完善的标准体系,比如:突出养老服务特色,关注养老服务过程安全,维护老人和员工合法权益,能够促进老人颐养院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养老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标准化法》、《标准化法实施条例》、《老年人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老年人建筑设计标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社会福利机构等级认定办法》等,形成管理标准体系和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加快养老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进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养老福利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满足老人需求。

  同时,必须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发展养老产业中来。另外,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医改任务还很艰巨,必须更好地发挥医保对老年人的保障和对养老服务事业的促进作用,尽早实现广大老年人的健康幸福梦。

  我国部分区域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联合国已先后两次召开“世界老龄大会”进行应对,这无疑为中国的老龄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现在中国是唯一一个老龄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近几年来,在中国老龄化的进程中,研究社会老龄问题的机构不断涌现,关注老龄产业的研究机构和相关老龄产业服务机构也越来越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养老服务和高技术养老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健全、城乡区域不平衡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但因涉及老龄的法律法规尚需完善,根据国家和国情指定的标准体系才是关键。

  中国是老龄化问题是较为严峻的国家之一。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关心老年人,把“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作为新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进行部署。因此,近年来我国老龄事业发展较快,老龄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从总体上看,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机制亟待形成,存在完善养老服务的标准、完善高技术养老产品质量的标准、调整市场发育的标准、平衡城乡区域的发展标准等问题。

  老龄化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需要国家出台与实际状况相结合的政策积极正确引导,把“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的口号变为实际操作,应当将老龄管理机构的工作纳入到服务上。近年来,我国老龄社会化和区域化的加速,使老龄事业发展滞后,老龄产业发展亟待规范。

  张民生说,现在的养老院各种制度、各种体系的都有,有些是卫生部门出的,有些是民政部门出的,但这些基本上都是照搬转发的文件。近几年,民政部门、卫生部门、老龄机构,还有民间的老龄社团组织、民营企业都组织到国外学习,有的在国外学习的内容还没有经过时间验证,就“囫囵吞枣”地“移植”过来,这样“两张皮”的制度,是不能够真正“接地气”的。我们现在必须建立适合自己国情的标准体系,是更靠近、更贴近老百姓(603883,股吧)的标准体系,使“标准”百姓化。

  所以,标准体系应尽量能满足医养老人的生活习惯以及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建立这样的标准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至少可以达到标准化服务的依据,避免社会矛盾。亦可将标准化升级为能够适应某些人的个性化需求。

  最难的是养老护理人员队伍的培养

  中国经济时报:在敬老院、养老院工作,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才算是“专业”?

  张民生:我认为标准化任何时候都应当是一个中档的标准。制定的标准化培训计划,适合于大多数人,允许有个性化的服务创新高档化。所以,我认为应该制定一个标准的管理体系,还有利于推动,但真正要做得好,一定要根据每一位医养老人的特殊情况,做到能够个性化,能够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现在的养老院,包括一些高端的医养中心,只能做到老人的疾病治疗、衣食护理,而心理关怀、邻居关怀是非常欠缺的,所以我觉得建立标准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更好的是应该建立一个能够满足心理需求和临终关怀的个性化方案,这是最高端的。真正按中医说的因人因时因地,能达到把每个人的每个层面都考虑到,使老人有尊严、不留遗憾地把生命的最后一段路走完,这才是医养的高端,或者说是最高境界。

  现在的养老护理员,许多都是临时培训的,没有护理专业的基础,有护理专业基础的人又不愿意做养老护理员,所以最难的不仅是制度体系的建立,而是养老护理人员队伍的培养。现在就是有钱人,要在临终关怀的时候,想请到一个懂得专业的、能够像中医一样给他一些心理慰藉的人都很难。所以,护理队伍的缺少、专业知识的缺失方面的问题更大一些。我想还是应当根据养老院的实际情况,进行社会调研,真正走进市场,根据老人的需求去设计,政府应当要求社区建设配套的老年福利设施,健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网络,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托老所、养老院、护理院、照料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配套的功能设施。要把老年社区福利服务网络建设纳入社区建设中,并列为重点,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各种需求,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应建立空巢、孤寡老人的社会照料系统,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组织培养志愿者为老人看护和日常服务。

  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使社区逐步走向社会化、产业化、规范化,不仅可以解决老年人及其家人的实际困难,而且还可以提供上千万的就业岗位,使更多有爱心的人士参与其中,提倡志愿者制度,养老护理员非常需要志愿者,哪怕一周做一天或半天的志愿者。现在在老龄方面研究提出“时间银行”的概念,就是说鼓励大家去做义工,将义工的服务时间纳入“档案管理”,存入服务的“时间银行”,可以“零存”,当自己需要的时候可以“整取”。

  制度创新指导老龄社会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关于医护队伍建设这方面,您有哪些看法和建议?

  张民生:是不是应当先在管理层面制定一些制度,养老服务机构适用的,现在民间很多人在投资老龄产业时,遇到的是同样的问题:我们想搞医养融合,想搞医养方面的产业,但是批不下来、批不了,原因是没有相关的支持文件。实际上相关的支持文件已经出台了,应该是要求官方的、以指导部门为主加强学习,一是严格遵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牢记服务宗旨,遵守职业道德,发扬传统美德,恪尽岗位职守。二是努力学习政治理论、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不断提高自身文化、技术、道德修养水平,提高综合素质。三是谦虚谨慎、严肃认真、职能部门在服务过程中做到爱心、耐心、热心,只有政府服务规范才能提出创新指导老龄社会的发展意见。

  但现在社会转型以后,有些公务员的心态还没有转变过来。所以国家不是没有政策,现在出现懒政、怠政现象,主要是懒政的问题,政策下来谁先学?肯定是相关部门先学,养老护老的两个部门,一个是卫计委,一个是民政部门,两个部门应当分工明确,这样才能使老龄工作有序、有效地推进。如何解决好老龄化问题,虽然制度是关键,但执行制度也应当跟着发展而跟进调整,如此才能够正确指导,以人为本,发扬敬老、爱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建立高标准的服务质量体系。

  倡导“健康老龄化”

  中国经济时报:您倡导带病长寿的理念,如何理解“健康老龄化”?

  张民生:“健康老龄化”一词是在1987年5月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首先提出来的,大会决定将对老龄化的研究项目纳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保健纲要》,并将“健康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列为主要研究课题,开展跨国对比研究。认为健康概念包括躯体、心理、智力、社会、经济五种功能状态良好。1990年9月第40届世界卫生组织在欧洲地区委员会会议正式提出“健康老龄化”问题,要求欧洲学术界探索人到老年仍能维持健康体质和继续参与社会活动的方法和途径。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我们准备得还不够充分。深刻认识并全力研究我国的人口结构、生活环境、人文习惯等领域,研究适合我们东方人的“健康老龄化模式”对我国的养老护理事业非常重要,这也是我和我的老师这几年研究养生学和养老学正在做的事。

  应建立一个关于健康老龄化的许可体系,健康老龄化是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健康老龄化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个体的老化,体现为老年期间健康时期延长,伤残或功能丧失,只体现于生命的晚期,且持续时间短,所以,老年人生存质量提高,晚年生活更加有意义;二是指群体老龄化,老年人群中健康者的比例越来越大,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延长。健康预期寿命与一般的预期寿命不同,前者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为终点,后者以死亡为终点。老年人口并不是社会上孤立的群体,是与其他年龄人口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因此健康老龄化的对策也不能仅以老年人口为对象,而应当包括儿童、青壮年人在内的不同层面的全部人口,要作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进行综合、全面考虑。

  健康老龄化社会的内涵和外延至少包括:社会成员中位数众多的老年人中大多数健康长寿,过着有尊严、有保障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人口的年龄结构是合理的,不过分畸形;经济发展仍充满活力,能够保持快速、健康地增长;社会和家庭代际关系和谐,每个年龄人群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社会良性运作,健康发展。

  谈到老年人的健康标准,首先我们要重新认识一下“健康”的概念。老年人的健康标准是指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发布的健康定义。躯体健康,一般指的是生理上的健康。心理健康,标志有三个:第一,具备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第二,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够受到别人的欢迎和信任。第三,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能够切合实际地、不断进取地实现理想和事业的追求。第四,社会适应良好,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各种行为能适应当时复杂的环境变化,为他人所理解,为大家所接受。道德健康,最主要的是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美丑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认为规范的准则约束和支配自己的言行,能为人类的幸福作贡献。

  老年人如何健康地度过老龄化,就是说能不坐在轮椅上的尽量不坐;能不躺在病床上的尽量不躺;生活能自理的尽量自理;能不给家庭添麻烦的尽量不添,不要给社会增添过多的负担。这是健康老龄化的问题。还有个可能更深刻一些的问题,我们自己在学术会议上提出过,我们现在想倡导带病长寿的理念。

  比如,现在许多的人,一听说患了“癌症”就慌了,似乎是马上临近生命的终点了,实际上应当说,这个“癌症”就是“新病”,一时间尚未找到病因,或者说未能确定特效药品去及时治疗,这就给患者带来了极度的心理恐慌和“心病”,虽然不是即刻就会死去,但这“心病”才是最可怕的“癌症”,许许多多的人都是被吓死的。但实际上得了癌症的人存活3年、5年、8年、10年、20年的都有,特别是女性的癌症,子宫癌和乳腺癌存活20年的病例都有,所以对这些疾病,我们是可以和癌细胞“和平共处”的,其他疾病更可以带病老龄化。现在好像一提到癌症就判“死刑”了,其实,应鼓励让人们得病了以后与疾病做斗争,应当带着糖尿病、带着癌细胞还能再活10年、20年,争取“不残不瘫”,然后能够生活尽量做到自理或者半自理,给社会节约资源,给家庭节约资源,给儿女减负,给国家减负。

  人到老年,生理和社会的原因带来老年人心理上的变化,失落感、忧郁感、遗弃感、孤独垂暮、多疑、烦躁易怒等心理状态为常见的现象,甚至还会产生性格变异,自我封闭意识增强,表现出固执、刻板、保守和易猜疑等。应对这些的措施就是要培养大批专业护理人员,做好专业心理呵护和健康指导。没有正确、专业的护理,若遇不良环境和刺激因素,易于诱发老年人的多种疾病,一旦患病就较难恢复。

  进入老年期后,性格会出现分化,表现多种多样,总体上有四种情况。一是成熟型性格。这种老年人有充实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兴趣广泛,与他人关系良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表现出充分的正能量。二是安乐型性格。对自己的老年处境十分适应,在精神和物质上期待别人的帮助,但以自己的养老条件随遇而安,不祈求、不抱怨,安享晚年。三是装甲型性格。这种人自我封闭意识较强,不承认、回避年老体衰的现实,对恐怖、苦恼都用很强的防御机制来对付,对工作有过分的义务感,因而嫉妒年轻人,热衷于插手、干涉老部下,甚至儿女们的事情,热衷于不分任何对象和需求,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人生“辉煌”,是一种灾害性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分化。四是自我谴责型性格。这种老人认为自己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责备自己,情绪悲观,把死亡看成是自己悲观现实的一种解脱,这是相当危险的,这类人群数目不小,需要专业人士的帮辅,是需要专业人士着重关照和心理疏导的人群。

  对于老年人而言,重点则是防止社会角色转换后出现的过渡,过度的安逸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心理疾病,应当学会用体育、娱乐等方式代替在职时的工作。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腰包无钱,睡觉香甜;不戴乌纱帽,精神更活跃”。健康和快乐是互生的,“健康生快乐、快乐生健康”。

  古人说德高寿长,德高寿长是指只有道德高尚、心地善良的人才能长寿。德高寿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志存高远,所谓的志存高远就是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和追求,民间有很多百岁老人,他们的长寿秘诀要旨中有很多因素值得我们去研究,但他们的心中的远大理想、高尚道德与情操是绝对的长寿因素。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