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聚焦新医改 > 热点评论
供给侧改革: 西医没治了去看看中医吧

2015-11-26 09:42   来源:新浪

  自打11月中旬以来,一个词不停的出现在各大财经媒体,那就是供给侧改革。有人还捧臭脚的数着,说9天内高层一共提到了4次,足见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而这个所谓的供给侧改革,更是有望替代GDP的三驾马车也就是消费、出口、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概念。

  有些人还是搞不懂什么是供给侧,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只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需求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需、外需,内需不足,外需说了不算,所以经济就总也不好。你再倡导大家消费,老百姓还是太穷,所以就是捂紧钱袋子,死活不花钱,实际上你也没什么招。只能国家通过税收,把钱收上来,然后搞投资,替老百姓花钱,但国家显然不会去网购,他能想到的办法只是修桥建路盖房,10几年搞下来,路桥和房子已经弄得太多了,而且最大的问题是盖了那么多还没什么人住。都还挤在原来的地方,老百姓根本不买账。另外,这种高税收后的投资,更是压缩了人民购买力,老百姓更穷,更不愿意消费。企业也更穷,干脆不干了。现在制造业中的失业也是很普遍现象,所以可以说从需求端的调控,我们已经没招可用了。

  那么供给侧改革行吗?其实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无非是提高生产效率,不是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是老百姓有什么需求,我就去怎么生产,相当于企业的订单管理,有了订单才生产。不再去做无用功。这事没什么高深的,而且也不是现在才有,一直其实都是这么干的。还是拿企业举例,你能说没订单就生产吗?肯定不敢,顶多也就是预估订单然后生产,现在说不行了,预估的不准,还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吧。没订单咱就先不干了。这会让效率提高吗?未必,很可能让生产环节转的更慢了。每个人都在等确切的订单,谁也不先动。最后就是,虽然避免了盲目性造成的亏损风险,但产出可能会更低。对于经济本身来说,大家都减产,放慢劳动生产,那么在总量上不得不去经历一个更加快速的下滑。

  供给侧改革,就像中医,需要慢慢的调理,而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能再大动肝火,保持心态平静,卧床静养。对应经济就是简政放权,把市场的交还给市场,给企业减负,给人民减负。在企业面前,必须要减税,给他更多的发展空间,释放更高的生产效率,鼓励大众创业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企业才是经济生产的一线,他们对于订单才更加敏感,你如果用最低工资标准和就业率,还有高税收捆死他。他就再也没有活力了,消费者也一样,让他释放需求出来,必须要给他减税,20%的个税,8%的各种社会保障,他拿到手的钱只有72%,1万块钱工资,到手也就7000多,还得去租房,又得花掉一半,只有3000块钱,要吃饭、要出行。他还能释放什么购买力出来?如果要是房奴那就更惨了,甚至70%都会被交贷款,也就剩下2000元左右,吃饭都已经成问题,还怎么去消费,而月薪10000元,这可是个高标准,即使北上广深一大半的人,也达不到这个收入水平。

  有病了就得看,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得遵医嘱。之前我们的需求侧投资拉动经济的做法,别管后来怎么样,起码当时见效,而随着身体的抗药性,这个药到后面效果越来越差了,然后西医告诉你,没治了……你还是去看看中医吧。到了中医那,让你卧床静养,少动肝火,把自己放空,过几天与世无争的日子,另外,少盐少油注意锻炼、养生,可是这话有人听吗?而最糟糕的结果也许就是按照西医的思路,去中医治疗。拿中药当外科手术使。

  所以回到改革上,供给侧改革,其实更多的是释放需求端的诉求,而需求端的投入,也要结合供给侧才能做到更有效果。无论从哪端下手,总得简政放权才行。但这句话说了很久,真正做到了多少,企业明白,老百姓也明白。经济不行,最有效的政策市减税,税又减了多少,企业明白老百姓更明白。所以有时候不是糊涂,而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再这样的前提下什么侧的改革,也只是一个名词而已。跟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没什么本质不同。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