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聚焦新医改 > 热点评论
就医难远比中西医之争更困扰

2015-01-19 06:25   来源:新闻晨报

  中医作为中国的瑰宝却屡遭排挤,甚至国内还有人提出废除中医。针对国内不绝于耳的质疑声,昨天,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举办的严世芸教授从医从教50年研讨会上,中医大原校长、终身教授严世芸称,中医不怕质疑,部分人只为求关注才发出这样的声音,并不真正了解中医文化。严世芸认为,中医受到质疑,关键在于我们现在的中医办医完全是引进西医的模式,中医“西化”已成为困扰中医界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结果就造成医务人员的医学思维和服务能力完全受西医的影响,中医的诊疗出现西化,把中医最精髓的东西给抹杀了。(1月18日《新闻晨报》)

  何谓中医“西化”?用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来指导中医诊疗。比如,这药治哪病,把中药当成了西药用;把中医院变成西医院,西药西医手术成为主流;把中医变成了西医,中医用西医的机理来进行诊疗。

  何谓中医最精髓的东西?在我看来,它是中医思维。西医有自己的思维,中医的思维与之截然不同。

  中西医的不同,不在于药物器械手术的不同,而在于认识世界的视角不一样。一个人发病,西医研究的是怎么在最快最短的时间杀戮消除疾病,缓解消灭症状;西医的精髓是标准化,给健康和不健康划分标准,给病和病到什么程度划分标准,治疗诊断标准化;千人千面,但只要是同病,西医的治疗都是同样的程序。中医研究的重点在于人,怎么通过帮助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力来抵御疾病,中医也研究疾病,但并非全部。中医的思维是和的思维,阴阳平衡是根本,和的思维无处不在;中医的思维,还是少和慢的思维,中医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处处都是少与慢的思维。

  但我们说一个人需要保护,这种对象通常是老者儿童病者或者孕妇。中医是病了,还是老了,还是儿童?当然不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医,尽管那么多的质疑和不了解中医的人,它依然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它呢?

  既然,中医和西医的不同,并不在于药物手术检查的不同。用中医思维与理论去指导诊疗,即使你用的是“阿莫西林胶囊” 或者是“缝合手术”,依然是中医;如果放弃了中医的思维与理论,即使你开的是原汁原味的中药,本质上还是西医。我们大有必要清楚这种判断的是非,避免混淆,造成误读。

  西医的思维在于攻伐疾病,中医的思维在于以和为贵。西医的着力点在于,某些致病的细菌病毒真菌是可以杀灭的,事实上它成功了,所以西医成为很多人的信仰和选择。中医的着力点在于,人体具有强大的抗病能力和自愈能力(正气),当“我”足够强大,“外敌”自然俯首称臣。并且医生可以对这种“正气”进行干预介入。事实上,中医也成功了,所以中医不死。

  事物各有长短利弊,质疑中医和质疑西医的声音一样的多。问题不在于医理,而在于挂着中医和西医之名给人诊疗者。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能够解决健康问题的就是好医生,何必厚此薄彼?

  时至今日,真正困扰国人的不是中医西医之争的问题,而是选医问题。医疗垄断的马太效应,好医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最聪明的中国人都牢牢集中在权力最集中的机构地域。所以才让就医问题变成一个无比悲催的社会问题,成本太高了!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