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聚焦新医改 > 国家医改
健康旅游业蓄势待发

2017-09-21 10:16   来源:健康报

  根据美国斯坦福研究机构的调研数据,近5年来,健康旅游收入以年均9.9%的速度在增长,是旅游业增速的两倍。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面启动首批13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未来,先行者们该如何发力,将绿水青山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健康旅游目的地?

  政府要当好总设计师

  今年5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给出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并将强化政府引导写进总体思路。对此,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傅卫表示,健康旅游作为我国新兴产业,现阶段发展具有一定自发性,需要发挥好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

  傅卫提出,我国首先应建立完善健康旅游管理体系,在政府层面形成综合推进机制。比如,马来西亚政府就成立了由卫生总干事负责的健康旅游全国促进委员会,成员包括卫生部、旅游部、国际贸易和工业部、私立医院协会、旅游协会等。其次应制定明确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通过立法明确健康旅游的战略定位和发展重点。

  高位推进的工作思路,在我国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中已有体现。今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并于今年上半年陆续编制了7个规划和文件。

  不求大而全,注重错位发展、突出特色,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是业内人士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走向达成的共识。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委会副主任林平建议成立健康产业联盟,负责结合各地优势规划打造资源互补、差异化发展的健康旅游基地,避免同质化竞争。

  做强医疗才是硬道理

  傅卫认为,就健康产业而言,医疗服务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上游,是拉动下游和关联产业发展的关键。从国际经验看,没有优质的医疗服务,其他衍生、外延服务也难以持续发展。因此,医疗资源的集聚是健康产业特别是健康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只有做强这个硬实力,才有基础形成将特色诊疗、教育培训、转化医学、健康管理、康养结合、旅游体验融于一体的高端健康旅游服务聚集区。

  中国国际医疗旅游联盟主席刘庭芳表示,国际医疗旅游的趋势正在发生变化。以往到国外看病的大多是寻求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的欠发达国家的高收入者,如今则是以发达国家居民到发展中国家寻求收费低廉、质量上乘的医疗服务为主的反向就医。为此,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医疗旅游作为一种高产出的旅游项目予以扶持和发展,例如印度、泰国、新加坡等国都十分重视国际医疗旅游的发展。具体到我国,开展国际医疗旅游的优势包括成本低廉、资源丰富、医疗水平较高、中医疗养传统优势、等待时间较短等,但高端医疗服务能力仍是一大短板。

  谈到如何吸引更多的境内外游客,多位专家提出要从提高健康旅游供给能力方面发力,开发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重点强调提高医疗机构现代化水平,提升健康旅游服务品质,侧重发展高端医疗服务、中医药特色服务、康复疗养服务和休闲养生服务等。

  政策环境需更友好

  由于政府部门在优化审批、行业准入、人才引进、用地及投融资等方面积极探索,一些先行先试地区的投资者已经开始享受到政策红利。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推行“极简审批”。改革后,项目落地所需时间由429个工作日缩减至58个工作日,先行区项目落地实行一站式受理、全程跟踪服务。桂林市重点在财税价格政策支持、医疗器械进口、外国公民入境长期就医签证、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吸引社会投资、鼓励境内保险资金投资等方面,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支持,完善配套服务,落实政策红利。

  桂林市委书记赵乐秦认为,健康旅游产业是新兴产业,配套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境外人员入境就医、医保政策和医师多点执业等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落地。同时,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引进国际国内高端医疗技术资源和资本。

  傅卫指出,要培育宽松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方面需要政府通过资金投入发挥引导和杠杆作用,整合健康旅游资源,改善相关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政府也要通过财政、税收、土地划拨、低价转让等政策,扶持健康旅游产业发展。此外,要强化综合监管,梳理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和政策规定,针对可能存在的限制因素和风险因素加强防控,如开展国际医疗保险合作、医疗事故的处理程序和标准、对国内外明令禁止的医疗项目实行禁止性规定,以及完成国际医疗旅游交流中市场准入和行业标准对接等。

  “发展健康旅游,人才既是关键,也是瓶颈问题。”傅卫表示,政府要拿出更加灵活的政策、优越的条件来吸引和聚集高端人才。同时,重点加强健康旅游从业人员的外语、旅游、卫生保健知识及技能等的培训,实现健康旅游发展与促进就业的双赢。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