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聚焦新医改 > 国家医改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由软变硬

2017-08-30 10:51   来源:健康报

  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重点是推进影响医学教育质量的要素改革,强化质量评估是其中关键环节之一。《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将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以及院长年度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医师和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通过率、专业认证结果等逐步予以公布,并作为高校和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预警和退出机制,对高校和承担培训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动态管理。

  《意见》在医学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上划出的这一系列硬杠杠,突出对高校及其附属医院教学工作的评价要求,瞄准的正是目前教学质量评价失之于软的症结所在。

  教学不该边缘化

  一家知名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的院长曾坦言,在医院医、教、研三方面工作中,自己最没有压力的就是教学工作,因为没有硬性考核指标。对于高校附属教学医院而言,医、教、研“三驾马车”本应齐头并进,但在现有体制机制环境下,短期难见效益、缺乏刚性评估指标的教学工作在部分医院被有意无意边缘化和弱化。

  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160多所医学院校的临床本科医学毕业生首次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平均通过率为61%。其中,院校通过率最高的可达95%,最低仅为11%。年招收临床医学本科生在1000人以上学校的通过率,一般会低于全国平均通过率。

  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书记刘玉村分析认为,医学教育需要回归精英教育之路,要创新发展医学院校的监督管理机制和督学制度,对培养能力强的医学院校要更多支持,对教学质量低下的院校要“黄牌警告”,甚至“红牌罚下”。

  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则提出,当前衡量一所大学的标准多依据SCI论文发表数量、博士点等条件。事实上,衡量大学的质量应该以学生质量、毕业生质量为标准。据了解,现在有不少医学院校将教学楼改成研究室,教学面积被大大压缩,而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科研上,教师对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所降低,导致教学质量下滑。

  也不能只看考试通过率

  “没有一流的医学人才,就谈不上一流医院、一流学科。《意见》为医学教育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和附属医院将对医学教育投入更多精力。”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副院长张国刚教授说,针对强化教育质量评估,《意见》提出的都是非常接地气、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指标。既往也有教学指标,但由于认识程度不一,高校和医院的评估指标普遍偏弱、偏软。科研可以看论文,临床看手术量、门诊量,但教学评价指标相对弱化。现在国家层面有了明确的质量评估指标,今后再在人事制度、绩效考核等方面有机结合,将有利于提高医院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教学人员工作积极性,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

  张国刚说,作为高校附属大型公立医院,湘雅医院既是高级医学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直接服务老百姓健康的前沿阵地,有责任和义务站立于改革前沿,探索校内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新方法和模式,把好医学人才培养的入口、过程及出口三关。

  “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是检验学生掌握从事临床工作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指标,是衡量高等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学院)院长李秋认为,新政突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尤为必要。

  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曾是我国最早的四大儿科系之一,该院也是我国唯一的“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近15年培养儿科医师的数量占全国儿科医师培养总数的40%,连续6年保持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一次性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5%。李秋介绍,该院始终坚持“以评价方式革新推动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医院建立了以分区管理模式开展教学督导工作,促进教、学、管三方协同,推进临床教学规范和质量提升。

  “公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等考试通过率体现了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方针。”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指出,医学是行业特征极其鲜明的领域,执业资格考试等是医疗行业的准入门槛, 将之作为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根据行业特质、围绕行业需求来衡量教学质量,加强质量评估和跟踪体系建设,非常值得期待。

  赣南医学院院长刘潜认为,教学质量高低才是衡量学校水平的硬杠杠,通过公布相关考试通过率来加强医学质量评估,符合高校办学、社会评价的原则。公布通过率会有一个逐步落地的过程,关键要看政府部门的决心。此外,教育质量评估不能完全依靠行政部门评价,也应当更多关注社会评价,多维评价更具合理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熊思东说,对于办学历史长、基础和发展较好的医学院校,这一质量评价标准还显简单化、低端化。高层次院校不能只满足于较高的考试通过率,还要有国际视野和远见。高层次院校还应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的领军人才。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