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聚焦新医改 > 各地实践
强基层 编牢精准扶贫网络

2018-01-25 14:17   来源:健康报

  在提高贫困户的医疗保障能力后,如何加强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让患者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让健康扶贫真正精准落地,不仅是实现大病不出县的医改目标,而且能节省大量医保资金和患者及家庭的非医疗支出,切实减轻患者负担。陕西省榆林市在这方面进行了创新。该市以规划为引领,从强基层、保基本入手,因地制宜,创新举措,着力实施“三精”策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多措并举提升服务能力,全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和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居民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

  精准发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靖边县王渠则镇蔡家茂村卫生室村医张向全当村医刚满2年,平日除了诊治常见病和多发病外,还负责去贫困户家里进行防病宣教、政策宣传和健康查体等。他管理着3名重症患者,包括2名宫颈癌患者和1名肾衰患者。他说:“为了能胜任此项工作,上级医院专家的指导和每月进行一次的培训是必要的。”张向全所指的上级医院,是王渠则镇中心卫生院。该院院长张军介绍,他们这层级的医院不仅培训村医,还往每个村子派有驻村医生,协助村医一起解决患者相关的医疗和管理问题。此外,县级医院派驻专家会在卫生院执业超过1个月,帮助医院提升业务水平。

  “基层能力强不强,直接关乎健康精准扶贫能否进行下去,医改能否取得成效。”榆林市卫生计生局党组书记、局长惠德存说。对此,榆林市精准发力,切合实际,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惠德存介绍,榆林市借力健康扶贫政策,深入开展二甲医院、标准化镇卫生院、规范化村卫生室创建活动,市财政按照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年度建成达标的二甲医院、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规范化村卫生室分别奖励300万元、30万元和5万元。惠德存说:“‘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卫生计生建设项目资金3.2亿元,建成二级甲等医院3个,标准化乡镇卫生院20个,规范化村卫生室3922个,涉及贫困村350个。市县财政累计投入9000多万元,为贫困县区配备救护车30辆,门诊一体化设备1200多台,彩超、检验、DR放射等检查设备2000多套。”

  对口帮扶提升基层服务水平

  要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县级医院最为关键,因此,县级医院医疗能力建设和口碑便是重中之重。靖边县人民医院院长马枭今为此采取了开拓性举措。首先,该院对上与苏州大学二附院、西安加大一附院、二附院、陕西省人民医院、西京医院、西安市儿童医院、陕西省肿瘤医院、榆林市儿童医院等组建医联体和专科联盟,通过专家帮扶来提升科室及医务人员能力,进而提升医院科室的口碑和影响力,使县里的患者有病不出县;对下,对口帮扶6个乡镇卫生院,帮助他们提升业务能力,让患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家门口即可得到解决。

  靖边县人民医院只是榆林市医疗布局的一部分,惠德存介绍,在全市范围内,榆林市先后组织协调外省10家医院与本市9个县级医院、省内3家省级医院与本市5个县级医院、市内4家三级医院与8个国定贫困县10所县级医院、13家县级医院与126个乡镇卫生院分别建立了帮扶关系,签订了合作协议,实行对口支援,提前实现了城市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覆盖所有县级医院的目标。同时,全市还先后组建医疗集团1个,市县区医联体3个,县乡村医共体12个,成立以儿科、眼科为龙头的专科联盟2个,进一步完善了对口帮扶体系。各支援医院把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诊疗技术、加强重点专科建设作为对口支援的核心和主导方向,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通过团队帮扶、学科组建、技术帮带、人员帮教、管理带动等多种形式,对县级医院实施全方位支援和支持,既让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院管理经验在基层落地生根,同时也为基层培养了一支“永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

  精心谋划构建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

  在榆林市区,大医院聚集,如何让各医院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不平衡,并且人口分散,如何保证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合格的基本医疗服务?

  对此,榆林市委书记戴征社介绍,该市制定出台了市、县、乡“十三五”区域卫生规划,对全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布局,分层级建设一个靠得住、切实际、定位完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规划部署,在市级层面,按照“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思路,以市一院、二院、中医院、榆阳区医疗集团为基础,实行控大补弱,整合资源,补齐短板,坚持错位发展,推进重点专科建设,建立省市专科联盟,着重开展急危重症、疑难杂症处置和科研创新,指导全市二级医院建设,建成辐射晋、陕、宁、蒙、甘地区的区域医疗中心。

  在县级层面,按照“大综合小专科”的发展思路,以神府、定靖两县的县级综合医院和榆林市一院绥德院区为基础,重点加强儿科、精神卫生、老年病、康复护理、血液透析、病理科、发热门诊、急诊科、妇产科建设,打造南、北、西3个区域医疗副中心。其他县区设立全科医学科,重点提升服务能力,承担县域常见病、多发病等诊疗服务,力争到2020年县级公立医院二甲实现全覆盖,县域内患者就诊率达到90%以上。

  在乡镇层面,整合卫生计生机构,完善技术服务与公共卫生管理功能,加快推进县镇一体化建设,不断提高基层首诊率。每个县区选择建设3所~5所距离县城较远、服务半径较大、服务人口较多、服务基础较好的乡镇卫生院进行重点建设,全面推行县镇一体化,逐步发展成为县域医疗服务的副中心。其他乡镇卫生院根据资源配置现状,以满足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根本,建成集医疗、防保为一体的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承担日常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承接上级转诊慢性病患者的康复治疗等工作。

  “在村(社区)级层面,由于我市地广人稀、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因此需要筑牢网底,合理布点,打造15分钟医疗服务圈,实现患者就近就医。”戴征社介绍,该市实行3种建站(室)模式,即宜一村一室则一村一室;宜建中心站则“一村建站、联村服务”;宜流动医疗服务则组建医师团队,签约巡回诊疗。力争在2018年实现贫困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全覆盖,到2020年,中心村(社区)卫生室(中心)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