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聚焦新医改 > 各地实践
浙江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峰会 共话深化医改中医药元素

2017-07-04 11:27   来源:浙江在线

  “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已经形成共识。作为一名中医人,一位名中医的代表,我深刻体会到我们要把‘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建设健康浙江的征程中贡献我们中医人的力量。”浙江省中医院院长毛威在近日召开的“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峰会”上接受浙江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

  7月1日,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将正式施行。6月24日,由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与浙江省中医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浙江省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峰会”在杭举行。

  本次峰会汇聚了多位院士、国医大师及全国名中医专家,探索和交流如何为深化医改注入更多的中医药元素;探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源动力,推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融合发展。这可以说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风向标,对健康浙江建设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李大鹏院士:中医要传承,也要注入科学精神与方法来创新

  “一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深入实施中医药发展战略,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会上,浙江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杨敬介绍了现阶段浙江省中医药的发展情况。

  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沉力度不断加大,17家省、市级中医院与71家县级医院建立了双下沉长效机制,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互联网+”中医药快速推进,中医医疗自助服务系统、网上中医院APP和预约诊疗服务平台等便民惠民措施得到广泛应用;

  全省积极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146家纳入国家资金支持的基层中医馆已建设完工;全省现有全国名中医工作室49个、全国基层名中医工作室14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

  无疑,这给浙江实施大健康战略,全面推进“健康浙江”提供了有力的健康支撑和保障。

  作为一家有着86年悠久历史的中医院,浙江省中医院的发展是浙江中医药发展的一张“金名片”。省中医院秉承着“融汇中西医学,贯通传统现代”的办院理念,形成了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优势学科,受到患者广泛赞誉。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大鹏在省中医院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他告诉记者,中医的望、闻、问、切这些经典不能丢,需要传承下去,同时要注入更多科学精神与方法,与现代医学接轨。

  省中医院的裘笑梅是裘氏妇科创世人,李大鹏曾介绍一位温州老乡向裘老问诊。那是一位30来岁的女性,莫名不来月经,裘老进行一番望、闻、问、切之后,提笔开了三天的药,患者吃完问题就解决了。

  作为中药学泰斗,李大鹏院士带领团队研发的“康莱特”已成为世界肿瘤药界的明星药。“我粗略进行了统计,在最近的几年里,中药出口量连年增长,而且增速也比较快,国际上也涌现出了一批有很好临床疗效的中药产品,而我们的中药之所以能逐步走向世界,最简单的理由就是好用。”

  李大鹏院士还相当自豪地介绍了另一款药“三尖杉酯碱”,如今是美国治疗白血病的一线用药,而该药就来源于省中医院血液病科一位中西医结合老专家的发明。事实上,除此之外,由省中医院中医专家们自主研发的自制制剂还有上百种,都因价廉物美备受老百姓欢迎。

  毛威院长:群师带群徒,让学生们博采众长

  《中医药法》提出“中医药人才培养应当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以中医药内容为主,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注重中医药经典理论和中医药临床实践、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

  “我非常赞同这样的培养方式,中医思维的培养和传承,对于中医临床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院长、国医大师(公示)葛琳仪表示。

  “为了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从2010年开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项目,我院的名老中医辈出,先后成立了22个名中医工作室,年轻医生们跟着老中医一边学习一边总结他们的学术经验。”浙江省中医院毛威院长告诉记者,每位名老中医都有自己的诊疗绝活,省中医院推出“群师带群徒”模式,打破师门间的壁垒,让学生们博采众长。

  比如国医大师葛琳仪,她的工作室除了呼吸内科的中青年医生外,还有来自消化内科的专科医生。消化科医生一方面娴熟地应用西医的消化内镜为患者施行手术,另一方面则跟着葛老学中医,为患者开中药进行辅助治疗。特别是胃癌手术后配合中医药治疗,不但能使病人康复快,后期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甚至一些晚期肿瘤患者能长期带瘤生存。

  毛威院长介绍,自“群师带群徒”模式推出以来,他们已培养出了近50位学术传承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6人,以及中青年中医骨干百余人。

  “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无疑面临着新的挑战,比如中医理论创新不足,一些具有悠久学术渊源、明显地区示范性的学术流派未进行深入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一些传统、行之有效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充分的运用等等。”葛琳仪表示。

  这些都需要中医工作者潜心研究,以科技创新全面推进中医药传承的各项工作,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加强对中医药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的研究,探索形成中医药传承的新方法、新机制与新制度,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