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聚焦新医改 > 各地实践
大家在建“医联体” 安徽却建“医共体”

2016-08-16 09:38   来源:慧聪制药工业网

  在8月12日举行的“安徽综合医改试点工作进展”和“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专题发布会上,在安徽多地试点的“医共体”运行模式获得较多关注,这其中天长县探索建立的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医共体”,以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运行模式,让91%的患者接受了恰当而饱和的服务。

  在实施“医共体”改革前,天长县医疗机构存在县以下医院无序竞争,病人无序就诊,小病到大医院,名医看小病等乱象,导致了县域内患者多转向江苏扬州、南京等地区就医,不仅耽误患者的治疗时间,医疗报销问题也困扰群众。

  滁州市政协副主席、天长市市委书记金维加介绍,实施医改以来,天长县探索建立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简称“医共体”,建立了由市一级三家医院、县域内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组成的三个医疗共同体,实现了资源整合、有序就诊、有序服务。现在,天长县91%的患者留到县域内接受了恰当而且饱和的服务。

  金维加说:“医共体的运行机制用四句话来表述,就是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患者首先选择到就近到基层的机构,比如村卫生室、镇卫生院诊察,由全科医师给出诊疗意见,如果需要转诊,通过“医共体”的绿色通道,从镇向市人民医院进行转诊治疗。在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患者,到了康复期,就可以转到镇卫生院做康复期的治疗,实现了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2015年,市人民医院向下转患者达2668人次,下级向上转患者1140人次,有效提升了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

  在诊疗的过程中,医生也会综合患者的病状、病谱、不同发病阶段等因素,引导患者到最适宜的医疗机构接受诊疗,市、县、村三级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通过信息共享,为病人诊治病情,实现了急慢分治、上下转诊的互动。

  在“医共体”机制下,通过分级转诊,医疗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患者得到最为和饱和的服务,也减少了患者的家庭负担。以手术治疗阑尾炎为例,如在市人民医院治疗需3500元,而镇卫生院只需1500元,患者减少了费用负担,基金也减少了支出。

  此外,怎么样让“医共体”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形式上的虚拟的共同体?金维加介绍,天长县把“医共体”建设成为利益的共同体、发展的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打捆给每一个“医共体”统筹管理,也包括对新农合的基金在县域“医共体”内实行按人头预算支付管理,调动了“医共体”的积极性。此外,在“医共体”内部,由市人民医院牵头,对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有一个上对下指导功能,包括医技指导、下级培训、多点职业、下去坐诊,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大幅度提高。金维加认为“医共体”是解决农村基层分级诊疗途径的一个有效模式。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