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聚焦新医改 > 各地实践
安徽无菌药招标否认政策歧视

2014-06-23 08:33   来源:金陵晚报

  安徽是医改的“风向标”,一举一动颇受关注。近日,出现在安徽医药集中采购平台上的一则《关于屏蔽部分投标产品信息的通知》在行业内炸开了锅。按照通知精神,6月18日前血液制品、注射剂等无菌药品未通过新版GMP认证的企业,原则上不能参与2014年安徽省公立医疗机构基本用药集中招标采购投标。

  相关药企认为,安徽省设定歧视性条款,与公正、公平、合理的招标采购宗旨相悖。对此,安徽基药招标处人士向《金证券》记者强调,此前招标文件早就特别提醒各家企业有申报截止时间,而且目前招标采购审核工作要进入下一步环节,不可能无限期等待下去。

  “苛刻”的投标门槛

  安徽省这一招标限制对部分药企来说,确实比较严格。

  沪上一家券商医药行业研究员告诉《金证券》记者,从2013年年底的数据来看,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只有六成。据了解,截至2013年12月31日,有796家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全部或部分车间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全国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共1319家,已通过认证的企业占60.3%。

  浙江震元(000705,股吧)证券部人士本周向《金证券》记者证实,旗下相关子公司已经通过国家食药总局GMP认证小组的现场检查,现在就等待公示,预计到7月底8月初能拿到证书。

  而对安徽新政持不同看法的一家药企销售负责人也向记者指出,国家四部委都能给予一年的宽限,为何安徽招标不给?

  《金证券》记者注意到,国家药监局、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卫生部等四部委1月8日下发《关于加快实施新修订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促进医药产业升级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对于确已开展新修订药品GMP改造、但尚未在规定期限内通过认证的企业,在停产改造期间可委托已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的企业生产,注射剂等无菌药品可委托生产至2014年12月31日。

  然而,根据安徽基药最新招标政策,未通过新版GMP认证,但已经药监部门批准同意,委托其他已通过新版GMP认证企业生产的医药企业,仍然不能获得投标权。

  已是“最大的宽容”

  对于药企激烈的反应,安徽基药招标处人士对《金证券》记者强调,他们一切其实是按照规定办事,而且之前的招标文件里已经做了提示。

  此前公布的《2014年安徽省公立医疗机构基本用药集中招标采购实施方案》涉及的“投标人报名条件”第四条强调:血液制品、注射剂等无菌药品未通过新版GMP认证的原则上不能参与投标,已经通过新版GMP认证现场检查,但暂时未取得证书的产品,需在申报截止日前提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GMP认证公告中数据查询截图,并加盖企业公章。

  虽然方案里没有公布截止日期是6月18日,但招标处人士指出,到现在才进行限制,已经是最大的宽容。“无论今年等到哪一天,总有企业会说,我们之后就拿到认证了。”招标处人士指出,“我们招标的进程必须走下去,不可能无限期等下去了。”

  不过该人士亦对《金证券》记者强调,事实上,政策上对企业仍然是有宽松政策,如果企业通过现场认证并有公示,只要提供药监局网站上的公示截屏,也可视作GMP认证企业。

  沪上那位医药研究员也表示,虽然政策严格,但一次招标可能影响好几年的采购,严格一些并不为过。他直言,尽管四部委政策里称相关企业可委托生产至2014年12月31日,但是这并不代表可以跟通过认证的企业同等参与招标。

  部分省份可能跟进

  对于安徽基药招标这一新政,沪上一家药企相关人士告诉《金证券》记者,目前上海仍然允许委托已取得新版GMP认证企业生产的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参与投标。

  他认为,安徽今年5月发布的基药招标政策亮点就在于资格严格,包括商业贿赂、配送不达标、新版GMP认证未通过企业均要被取消资格。但是,新政从严中也确实存在一些“误伤”。比如,有的产品只有一家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竞标,而且国内企业产品价格只有外资的六成左右,可是按照安徽的政策,国内企业如果未及时取得认证,就会被排除在投标主体之外,只剩下外企投标。这样一来就达不到竞价限价的意义。

  不过,由于安徽医药改革的独特地位,其招标新模式可能影响其他地区的基药招标方案。例如,医改较为激进的区域包括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可能会跟进。

  一家基金公司医药设备研究员则提醒《金证券》记者,安徽这一政策也将推动GMP认证最后一波潮涌,提供无菌生产医疗生产设备企业将有更大的市场。千山药机(300216,股吧)销售部人士透露,一条生产线经过新版GMP改造需要较高的投入,平均在2000到3000万元。

  然而面对政策的压力,那些担忧GMP较高的改造成本和时间成本,迟迟不进行认证的企业,将最终出局。

  安徽药品招标新政引发的行业效应,《金证券》记者将持续关注。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