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聚焦新医改 > 北京医改
-->
北京120调度指挥中心与协和医院等31家医院实现信息共享

2023-05-18 07:18   来源:新京报

  5月17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市人大常委会启动对“院前急救条例”的执法检查。

  
  新京报记者从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获悉,近年来,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北京配置院前救护车1046辆,其中负压救护车达到412辆。急救网络覆盖城乡,布局更加公平可及。
  
  同时,北京建立院前院内医疗急救信息衔接平台,120调度指挥中心、部分救护车已与协和医院、人民医院、宣武医院、世纪坛医院、安贞医院等31家医院实现信息共享,提高院前院内交接效率。
  
  据悉,此次市人大常委会的执法检查将重点对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统一指挥调度情况、院前医疗急救与院内医疗急救衔接情况、社会急救能力建设情况等重点情况进行检查。
  
  将检查急救站点规划建设、AED等急救设备设施配置等情况
  
  《条例》于2016年7月22日经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2017年3月1日起实施。《条例》实施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立法工作与监督工作互促共进,通过开展执法检查、议案督办、听取审议政府专项工作报告、专题询问等进行连续监督。市政府大力改革体制机制,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为及时固化改革发展成果,常委会于2021年5月通过《关于修改〈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的决定》。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的监督工作计划,将对《条例》修改后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此次执法检查的重点包括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统一指挥调度情况、院前医疗急救与院内医疗急救衔接情况、社会急救能力建设情况、院前医疗急救与非急救医疗转运分类服务和管理情况等方面。
  
  具体的检查内容涉及推动急救站点和救护车洗消站点的规划建设,以及财政保障、急救人员队伍建设等情况;院内医疗急救机构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诊预检分诊分级制度,及时、有序与院前急救车组完成患者交接等情况;社会医疗急救培训的开展和监督指导,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医疗急救设备设施配置规划的制定及组织实施等情况。
  
  将跟随120救护车组,检查全过程的规范服务情况
  
  执法检查将采取书面检查、实地检查、蹲点检查、专题座谈等方式开展,将对《条例》要求的配套规范性文件制定、规划编制、预算安排等开展书面检查。
  
  实地检查则由执法检查组聚焦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制机制改革重点难点,赴市、区院前院内医疗急救机构,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检查《条例》实施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检查还将开展“蹲点式”检查调研,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值守120调度指挥中心,检查急救电话接听受理及对院前医疗急救车组的指挥调度情况;跟随120救护车组,检查救护车组从接受出车指令到与医疗机构急诊科完成患者交接全过程的规范服务情况;观摩北京急救中心、市红十字会急救培训课程,检查社会急救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此外,执法检查组还要召开座谈会,听取政府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场所经营管理单位等主体落实《条例》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听取相关单位和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并在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等网络平台公开征集对《条例》实施情况的意见建议。
  
  从5月中旬至7月,执法检查组将围绕执法检查重点,组织开展实地检查调研、会议座谈;对法规配套文件等开展书面检查;向有关单位、市民群众和人大代表等征集《条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建议。9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将听取和审议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 延伸
  
  近3年来,北京全市120电话接听量年均增长9.05%
  
  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汇报贯彻实施《条例》的工作情况。
  
  据介绍,近3年来,北京全市120电话接听量年均增长9.05%,要车量年均增长19.68%,出车量年均增长24.28%,呼叫满足率年均增长3.35个百分点,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年均缩短1.15分钟;累计完成各类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7278次,派车10534车次,救治伤员19218人次;以市急救中心为主的院前医疗急救机构,累计完成各类重大会议活动保障任务3138次,派车8477车次,派出急救人员24562人次。在圆满完成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活动保障任务,高效应对疫情冲击的同时,实现了日常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保障水平的显著提升。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会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联合印发本市院前医疗急救首个专项规划,即《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设施空间布局规划(2020年-2022年)》,按照“市级统一规划、属地政府主建”的原则,完善全市急救网络布局。
  
  目前,全市已完成465处规划院前医疗急救设施和21个救护车洗消站的标准化建设验收;配置院前救护车1046辆,其中负压救护车达到412辆。
  
  北京市财政局牵头,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和市红十字会印发《关于完善院前医疗急救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市、区两级财政保障范围和标准,在保障站点建设运行经费的基础上,按照650元/车次的标准建立成本补偿机制。
  
  在队伍建设方面,与首都医科大学建立供需对接定向培养机制,拓宽急救人才培养渠道。通过编制招聘、劳务派遣、购买服务等多种途径补充院前急救人员,目前全市共有院前急救一线人员5909人,其中医生1577人、护士1489人、司机1554人、担架员1289人。
  
  全市重点公共场所已配置AED近3500台,地铁、火车站区等实现AED全覆盖
  
  据介绍,北京将999中心符合条件的60个车组纳入120统一指挥调度。实现“120”一个急救号码面向社会提供急救服务,更加方便公众呼叫。北京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实现统一指挥、一级调度的省份,急救效率明显提高。2022年,全市120电话接听量达189万余次,出车近92万次,均达到历史最高峰。
  
  同时,建立院前院内医疗急救信息衔接平台,120调度指挥中心、部分救护车已与协和医院、人民医院等31家医院实现信息共享,提高院前院内交接效率。
  
  在社会急救能力建设方面,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会同市教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北京市重点公共场所社会急救能力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1年-2023年)》,首次系统规划北京市社会急救能力建设,整体布局自动体外除颤器(简称AED)等急救设施设备配置、社会急救与专业急救衔接、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
  
  目前,全市重点公共场所已配置AED近3500台,其中地铁、火车站区、各级各类学校已实现AED配置全覆盖。已配置的AED和经过培训的人员多次成功抢救了在公共场所突发心脏骤停的患者。
  
  在非急救转运方面,北京市明确999中心逐步侧重开展非急救转运服务。120在接到非急救转运呼叫需求后首先告知对方拨打999电话,以此逐步减少非急救派车。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