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聚焦新医改 > 北京医改
北京一两年内实现老人上门医疗

2017-01-20 10:23   来源:北京晨报

  昨天,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做客“市民对话一把手”访谈栏目,坦言北京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针对老年人最需要的上门医疗服务,李万钧表示,未来一两年将解决该问题,还将打通医生、护士进入养老院工作的职称通道。

  每天五百人变老人

  李万钧表示,北京平均每天有500名户籍市民步入老龄行列,也就是说跨入60岁的门槛。到2020年,60岁老人将突破400万人,平均每3人中就有一名老年人。特别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未来5至10年将全部进入高龄期,也就是在70岁至80岁之间,届时他们对养老的需求将更大。

  目前,北京市拥有350万老人,其中15万为失能老人,16万为失智老人。因此,北京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政府、社会和家庭应全力以赴。

  各街道设养老驿站

  李万钧表示, 2017年北京将建设至少20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虽然叫社区养老驿站,但是其建设不是按社区布局,而是根据老年人实际人口居住分布密度进行规划建设,实现老年人周边、身边和床边“三边”服务。他具体介绍说,“周边”是指老年人家门口几公里内很快能找到养老服务单位和设施;“身边”是指周边一公里的社区要有养老驿站;“床边”是指要实现对失能、部分失能和有特殊需要的老年人实现上门入户服务。

  针对有市民提出的“我家社区怎么没有养老驿站?”“是不是高档社区才有养老驿站?”问题,李万钧回应说,养老服务驿站属于政府应承担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应尽的责任。“也就是说,各区、各街道都要无偿提供养老服务驿站设施。如果本应属于养老设施的房屋出租了,街道就要收回来,如果没有房屋等设施建设养老驿站,区或街道就要通过购买、租赁乃至调整规划等渠道来解决这个问题。”

  李万钧表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去年刚开始试点,目前已建成150家养老服务驿站,在“十三五”期间,基本上做到老年人比较集中的地区实现全覆盖。

  一两年实现上门医疗服务

  根据北京市民政局近期对老年人上门服务需求的调查显示,老年人的入户服务需求主要有四大类:第一位是医疗;第二位是就餐、送餐;第三位是助浴;第四位是家政服务。

  李万钧表示,对医疗最大的需求主要是失能老人,他们要去一趟医院看病非常麻烦。“过去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基本上不提供上门服务。市卫计委去年做了很多工作,上门服务已有较大改观。目前各区都在疏通社区医院上门服务的渠道,包括调动社区医生入户的工作积极性。我想未来再用一两年时间,解决老年人的上门医疗问题,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最大辅具中心落户海淀

  在今年的北京市“两会”上,有人大代表表示:“看目前专业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进度,我这个‘60后’很可能是最后一代能亲自照顾老人的人,也是第一代没有人照顾的人。”北京市民政局最新发布的数据也显示,目前,北京市共有6万老人入住养老院,但是在岗养老护理员只有6500多人,养老服务机构普遍反映养老护理员来源不足、招聘困难、流失严重等问题,导致养老行业服务力量不足。

  李万钧表示,按照北京市有关规定,养老院护理员人数与失能老人之比为1比3,与半失能老人或健康老人之比为1比5至1比7之间。如按照机构养老护理员和床位数1比4的中位数计算,约需3万名机构养老护理员;如按1比5的中位数计算,约需2.4万名机构养老护理员。

  针对于此,李万钧表示,政府已设计一套养老护理员的职称体系,以后从事养老服务就跟工程师、医师、护士一样,要有职业上升空间。同时,打通养老院与医院的护士、医生的人才互通渠道,让这些专业能力更高的服务人才进入到养老护理的队伍中来。“也就是说,你做护士,也可以转行来做养老;你当大夫,也可以来做养老,这个职称通道要打通。”

  李万钧还透露说,北京市民政局今年在海淀区玉泉路专门建设了一万多平方米的全国最大的“养老辅具展示中心”,展示养老辅具1万余种,包括帕金斯病人使用的筷子、能供热的轮椅等,市民可参观选购。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