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就便享受优质普惠公共服务。近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制定发布了《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将选择50个左右城市开展试点。
在昨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司长刘明说,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主要是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等一种或多种服务,将让群众在家门口、楼底下享受优质服务,有效解决群众接送、跑腿之难。
优先开展急需紧缺服务
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是指以社区(小区)为单位,通过新建或改造的方式,在社区(小区)公共空间嵌入功能性设施和适配性服务,主要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儿童游憩等一种或多种服务。
“各地要按照精准化服务要求,优先和重点发展当前群众急需紧缺的服务,比如‘一老一小’、社区助餐、儿童托管等,逐步补齐其他服务,确保便捷可及、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刘明介绍,将重点推广和优先建设、改造功能复合集成的社区嵌入式服务综合体、社区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暂时不具备条件的社区,可“插花”式分散建设功能相对单一的嵌入式服务设施。
托育服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可以为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种形式的照护服务,是受家庭认可的托育服务形式之一。”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徐拥军说,依托社区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可以实现就近就便送托的目标,尤其居住型社区与家庭生活环境同质,便于婴幼儿的发育与成长。同时,可以利用社区的配套用房、公共活动场所,盘活闲置资源提供给托育服务机构使用,降低经营成本、降低服务价格,实现普惠目标。
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米
“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是顺应大多数老年人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愿望、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永新说,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位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的终端和“神经末梢”,将打通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最后一米”。
在提供短期托养服务方面,《方案》明确提出试点城市要科学设置服务场景,优先保障具有短期托养功能的护理型养老床位设置的必要空间。通过在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增加具有短期托养功能的护理型养老床位,将有效满足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近就便接受专业照护服务的需求。
此外,养老服务机构等运营主体依托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可以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日常探访、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助急等居家上门服务;也可通过设置家庭养老床位,为有需求的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类机构”的持续稳定的专业照护服务。
普惠化运营 建好更用好
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开展了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探索。但对于不少城市来讲,开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还是一项“新生事物”。“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各地在建设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刘明说,因此要鼓励各地先行先试、改革探索、积累经验。
根据《方案》,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范围覆盖各类城市,优先在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大城市推进建设,综合考虑人口分布、工作基础、财力水平等因素,将选择50个左右城市开展试点,每个试点城市选择100个左右社区作为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先行试点项目。到2027年,向其他各类城市和更多社区稳妥有序推广。
可持续运营也是个“老大难”问题。“在综合借鉴各地发展社区嵌入式服务经验做法基础上,我们希望实现精准化服务,普惠化运营,通过市场化择优方式,提供专业化服务,确保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不仅建得好,还要用得好。”刘明说,普惠化运营就是要积极运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有效降低服务运营主体租金成本,通过市场化择优、委托经营等方式,向服务运营主体提供低成本设施场地空间。服务运营主体也要根据服务成本、合理利润等,提供价格普惠的社区服务以及其他公益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