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关注物价 > 重点商品物价关注 > 关注油价
专访中海油政策研究室胡森林: OPEC未来增产可能性小 油价正在理性回归

2016-07-20 11:3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受土耳其未遂军事政变影响,市场加剧了对地区稳定性和运输线路的担忧,国际油价随后借力上涨,截稿时伦敦布伦特原油报47.58美元/桶。

  国际能源署(IEA)本月早些时候发布最新研究称,当前的油价推高了中东产油份额,低成本生产使中东保持全球石油市场的核心地位。数据显示,中东地区的石油供应已达到历史高位超3100万桶/日,占全球石油供应的35%,是自197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IEA在上周发布的月报中称,6月OPEC原油产量攀升至8年高点达3321万桶/日,其中沙特产量接近纪录高位达1045万桶/日,同时美国原油产量有所下滑。尽管欧洲强劲的需求支撑了全球第二季度的需求增长,但预计明年需求将增速放缓,全球石油过剩的形势对油价回升造成打压。

  针对全球石油供应格局的变化、未来油价走势、地缘政治与能源安全等话题,21世纪经济报道对中海油政策研究室调研处处长、世界石油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青年委员胡森林进行了专访。

  自杀性增产对自己没好处

  《21世纪》:IEA的研究显示,OPEC和沙特的原油产量分别达到和接近历史高位,近几周美国开工的页岩油井也在持续增加,未来石油供应格局会发生什么变化?对油价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胡森林:沙特之前一直不愿意减产就是为了要维持市场份额,把美国页岩油气从全球市场中挤出去,现在来看它的策略和思路是成功的。既然战略意图已经实现了,OPEC的产量也已经达到一个高位,就没必要再通过自杀性增产来保持低价,对自己没有好处。所以这时双方应该去考虑寻求市场的均衡,保障共同的利益。比较理想的状况是,OPEC能保持它的市场份额,页岩油气也能维持发展。

  美国页岩油是石油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它的机动生产对市场有较大影响。不像其他常规油气从发现到开采需要几年时间,页岩油的开发建设周期较短,只需半年或几个月,所以对油价反应非常灵敏。页岩油这个特点决定了油价一涨产量立刻会提升,从而对油价形成打压,所以油价不可能一下子攀升很高。50美元左右是美国页岩油整体的盈亏平衡点,当然个案会有差异,目前来看油价也不可能跌得太低。

  随着高成本项目、过剩产能及部分热钱被挤出,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调节,油价会处在一个合理的区间,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接受的价格,应该是在40-60美元的区间范围内。

  《21世纪》:你怎么看低油价对传统产油国和美国页岩油气行业产生的影响?

  胡森林:从表面看,低油价对油气生产者来说肯定不是一件好事,一些生产商因为油价低而面临亏损。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前些年的高油价是否是真实反映市场的正常价格本身就值得怀疑,因为它毕竟建立在生产者垄断、地缘风险溢价以及金融炒作的基础上。而且从后果来说,高油价对石油行业并不一定就是件好事。告别高油价、回到合理油价是石油的自我救赎。

  高油价可能有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对油气生产者来说,过高的油价会刺激替代能源的发展,替代能源的成本优势对石油造成打击,事实上是在削弱石油的竞争力。

  对中东产油国来说,高油价不利于经济的良性发展,过度依赖资源会导致国家经济结构的不平衡、不可持续,陷入所谓的“荷兰病”。合理的油价更有利于这些产油国进行反思、调整,逐步过渡到良性、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去。

  对于页岩油气来说,低油价肯定会带来负面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会促进行业更好地发展,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优胜劣汰,让企业进一步提高技术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使页岩油气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相对平稳的油价状况,使它们成为石油市场上始终重要的一股力量,而不是油价高就发展,油价低就昙花一现。

  企业调整战略应对挑战

  《21世纪》:这两年石油行业的投资一直在下滑,对页岩油气而言,相比资本雄厚的老牌石油企业,在美国页岩革命中充当主角的中小企业是否更难抵寒冬?

  胡森林:页岩油气市场有多元的力量在参与,油价对整个行业都会带来冲击,大的公司也面临很多挑战。一些大公司之前进入高风险的非常规领域,前两年开始已经在逐渐收缩战线,不断进行资产的优化组合,考虑全球布局的调整,剥离一些经营不善的业务,非常规油气业务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话就会减少投入。大公司的好处在于,它们具有一体化的产业结构,能对冲一部分油价波动风险,但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要更好地应对低油价,保持长久的竞争力,都应该坚持市场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页岩油气的投资主体更多的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这种状况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我的判断是,油价会回到一个比较平衡的状况,页岩油气也会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中去发展。资本永远嗅觉最灵敏,有利可图就会进来,而且资本更青睐那些体量小、运作灵活的公司,所以不见得小公司就没有竞争力。

  《21世纪》:从石油企业公司战略的角度来看,能源行业有哪些趋势和变化值得关注?

  胡森林:首先是世界各经济体经济发展放缓,全球能源消费增长不再像以前那样强劲,增长驱动力在减弱。我们以前对能源供需的一些假设可能需要重新审视,比如,未来能源需求的增长可能不像以前假设的那样不断上升;比如,石油供应相对宽松的局面可能会持续更长的一段时间。

  此外,全球能源正处在一个大的转型趋势中,低碳清洁能源在快速发展。从历史上看,能源转型最早从薪材到煤炭,再从煤炭转到石油,又从石油转到包括以天然气为过渡的清洁能源,这种转型的过程越往后速度越快。所以,现在国家和企业对能源转型应该更加重视,要更多地去研究如何应对这样的趋势。

  在当前低油价下,石油公司的战略是以控制成本和风险为主。油价难以预测,石油公司的竞争力主要还是体现在成本上面,大家目标都是一致的,要提高技术和管理能力、优化资产组合。对于中国的石油公司来说,还应该更加重视战略研究和战略管理,加强对行业大势的研判,提高应对行业周期波动的能力。

  供需双方应建立良性机制

  《21世纪》:与过去的十年相比,目前地缘政治对能源安全的影响是否相对减弱一些?

  胡森林:地缘政治在能源安全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油气供应比较宽松,地缘政治的影响确实在减弱,而且特征上也在发生变化,即从侧重于生产地争夺向侧重于消费地争夺转变。其实从历史来看,石油市场并没有真正短缺过,只存在价格高低的问题,只有在战争、石油危机中禁运才导致短缺。这里的因果关系应该是战争造成了石油供应短缺,而不是相反。因此,解决石油问题不一定要通过地缘政治的角度去解决,而是应该依托一个更加健康有序、良性运转、供需平衡的市场,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

  在目前油价相对宽松的情况下,重新给我们带来获得这种认知的契机。这样的观点在历史上也出现过,但后来随着供应偏紧,石油作为一种战略武器的观点又盛行起来。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中,现在石油投资正在不断减少而需求稳定上升,不排除过几年又出现供应偏紧的状况。到时会不会又回到一条老路,认为石油又要面临短缺,需要通过霸权、甚至战争等手段才能保障石油供应?这种单纯从地缘政治来审视能源安全的思路值得反思。

  《21世纪》:那么,应该如何促进全球石油市场更加有序地运转,实现供需平衡?

  胡森林:我认为需要更好的制度性安排。全球石油市场是由供应方和需求方组成的,需求方需要供给安全,供给方同样需要需求安全,双方的利益彼此依存。所以,在供需双方之间应建立更多的良性机制,加强沟通和对话,从而在宏观上对供需更好地进行管理和协调,使市场更加稳定和平衡。

  这也是一个如何建立全球能源有效治理机制的问题,新的治理机制应该包括供应国和消费国在内,使双方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和有效协调。目前,这种国际机制是缺位的,不能使消费国,比如中国这样的能源消费大国的利益得到体现。我们看到,中国已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治理机制中去,以后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积极参与新的全球能源治理机制的建设,推动全球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