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关注物价 > 头条新闻
中国经济的风险与突破

2016-03-02 00: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最积极的“去产能”办法则是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从“先富拉动”转向“共富拉动”。如何继续将城镇化进行下去,是增长能够保持持续性的关键。

  分析1月份的经济运行数据,透露出许多信息。

  1月份,PMI为49.4%,创40个月新低比上月跌0.3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开局不利,传统实体经济困难重重,而内需还在进一步收缩,预计一季度GDP增速将进一步下滑,全年增速也将比2015年更加下行。

  1月份,国际贸易同样开局不利。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总值1.88万亿元,降9.8%;其中,出口1.14万亿元,下降6.6%;进口7375.4亿元,下降14.4%。进口的下降既有美元升值、油价下跌等价格因素,更有中国内需市场低迷的深层原因;而出口的下降则表明国际需求并未随美国经济好转而向好,总体呈现的是下滑甚至萧条的趋势。

  内外需收缩双碰头对中国经济来说,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意味着总需求将进一步下滑,由此显示:总需求不足而不是结构不合理才是中国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最大的问题,宏观调控必须全力对抗总需求收缩所引发的经济风险,调结构或抓改革都必须为此让路。

  当前物价的运行同样支持扩张总需求的判断。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8%,涨幅虽比去年12月份扩大了0.2个百分点,但上涨的原因是强寒潮天气、春节、寒假等偶然性因素,不具可持续性;而PPI连续47个月的负增长,1月环比下降0.5%的事实,却无可争辩地透露出工业品通缩的局面未有任何改变,中国的实体经济已历4年寒冬,且还将在寒风中煎熬。

  与国内需求收缩、国际市场低迷相对应的一组数据,是中国国内资本对外输出、外流加剧。1月份,全国非金融对外投资120.2亿美元,同比增长18.2%。商务部官员透露,在2015年创出对美投资历史新高的基础上,今年1月又实现了对美投资15.6亿美元,比同期增长3.9倍,且正在进行的并购项目总额也超过100亿美元。这表明,投资正从国内转向国外,尤其是从中国转向美国。国内投资以及内需的不足在相当程度上可由中国对外投资的增长以及各种各样的资本外流来解释。

  让我们再分析外汇数据。1月末,央行口径外汇占款下降6445亿元,至24.2万亿元人民币,创历史第二大降幅,仅次于2015年12月7082亿元的降幅。外储数据则显示,2016年1月中国外汇储备32309亿美元,环比下降994亿美元。这表明虽然政府采取了许多限制资本流出的措施,但效果不理想,今年1月仍在相当程度上延续了去年12月外储大降1079亿美元,为历史上最大单月降幅趋势。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双双大降通常意味着资本外流的压力。1月初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资本外流的压力显然是强劲的。

  1月份的数据也显示,在总需求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有关经济形势好与坏的判断以及宏观调控是扩需求还是调结构的争议实际已停止,政府正大力出手。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2.51万亿元,创了单月贷款的历史新高,几乎是去年12月1.81万亿元人民币社会融资总量的两倍;构成当月3.42万亿元社会融资总量的主体,这同样创下单月最高记录。贷款“井喷”虽难以持续,但全年信贷增长预计会高达13万亿元。1月份,中期和长期企业贷款大幅上涨,环比上升205%,同比上升73.2%,至1.06万亿元人民币。这显示,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放贷正在增加。

  所以,当前总需求的下滑形势如同2008年甚至更加危险,而政府的应对亦如同2008年第四季度,正通过信贷扩张来扩张总需求,以挽救实体经济。

  中国经济怎么办?除了中央政府的发力外,还必须释放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地方政府曾在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以及2008年的上一轮调控中扮演过最重要的角色。为应对总需求下滑的严峻挑战,必须立即将地方政府从笼子里释放出来。

  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仍在于未完成的城镇化以及农民变市民所带来的收入与消费的升级。最积极的“去产能”办法则是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从“先富拉动”转向“共富拉动”。如何继续将城镇化进行下去,是增长能够保持持续性的关键。

  此外,需要采取更积极甚至更果断的货币、金融政策。有消息称,国务院正考虑降低银行坏账拨备覆盖率,据测算若将拨备覆盖率从150%下调至120%,将释放5万亿元信贷。果真如此,这对当前疲滑的市场是一个好消息。

  一句话,当世界走向萧条,谁能挺住谁就是英雄。

  《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03月02日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