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关注物价 > 分析预测
楼市重逢1998,二次房改走向香港还是新加坡?

2018-06-08 08:20   来源:和讯网

  乐观派会认为新加坡是中国楼市的终局,人人安居乐业;悲观派则断定中国会踏上香港的后尘,穷人永远翻不了身,富人会更富。

  世界上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这句话用在深圳的二次房改上,恰好不过。

  很多人不理解为啥要叫“二次房改”,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隐喻,只不过很少有人敢大声喊出内涵。

  第一次房改是20年前的商品房改革,当时,全国上下还在实施单位福利分房,中国根本没有房地产市场这一说。

  那一次房改,让中国彻底抛弃单位分房制度,顺便启蒙了普通人的私有产权意识。房子,从稀有的公共服务产品转变为有钱就能染指的商品,甚至金融产品。

  20年过去,商品房制度的弊端却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曾经有多新奇,现在就有多讨厌,二次房改的奇点时刻到来。

  这一次,房子要逆转未来,深圳一马当先充当改革的“试验田”,宣布未来公住房供应量要超过商品房。

  靠资质分房的过去重现,如果成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商品房会不会从此成为绝唱呢?

  1

  房改对房价的影响

  6月5日,深圳房改意见稿在新闻头条上不断刷屏,意义和信息量都很大。

  整理出来三个重点:

  1、2018-2035年17年间,深圳总共计划新增住宅170万套,其中公住房占60%,商品房只占40%。

  2、60%的公有住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政策支持性住房(40%),另外一部分是只租不售的公租房(20%)。

  3、其中普通老百姓(603883,股吧)最关心的政策支持性住房可售可租,和商品房看起来差别不大,但是价格只有商品房的50%-60%,申请人可以是规定的人才,也可以是收入较低的本市居民。

  在意见稿发布之后,《深圳特区报》社论称:为住房供给模式的建立和创新提供了指引,为今后公共住房发展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很明显的意思就是,这个事情还只是个开始。

  那么房改究竟讲了什么?

  总结一下就是,有半价买房的机会,但是看资质看分配,同时商品房供应量会越来越少。

  不过,我一般会忽略前半句,更关心后半句,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我,半价买房就算有,也暂时轮不到大家,反而是商品房供应减少,简直是分分钟立竿见影。

  给大家说说我的判断,你看有没有道理。

  首先,目前来看,公住房到底能不能够惠泽普通人还是个未知数。

  便宜谁都想占,但是公住房体量小需求大,到底能不能轮到,我相信大家都懂的,如果还是摇号,甚至很可能出现和现在买房一样的乱象。

  其次,深圳的土地资源十分稀缺,拆迁困难,地方政府到底拿什么来盖这100万(170*0.6)套房子?显然大规模供地是不现实的。

  因此,公住房和商品房一定会有区别。说句不好听的,公住房很可能会修成超高层密密麻麻的形式,公用空间会被大面积压缩,这种布局是肯定谈不上舒服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公住房反而很可能成为一个推动商品房价格上涨的助力,毕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想一直在公住房里住下去。

  2房价双轨制能不能解决20年的矛盾?

  二次房改并不会让商品房成为绝唱,反而极有可能因为稀缺而变得身价倍增。

  一线城市里,深圳只是步子迈得比较大,但陆陆续续很多内陆城市也在不断跟进。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大家可以去自己所在城市的住建局网站(全称: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上看看,很多地方不约而同在今年加大公住房的推进力度,部分地区已经在推行公住房政策。

  未来,很大概率一个城市的房价,也会实施双轨制。

  商品房为一轨,政策房为另外一轨。

  双轨制的好处自然是有的,那些永远买不起房的人能够通过扶持屋有片瓦,至少能够维持基本的尊严和体面,这是政府尽力的一面。

  但是坏处也是有的,虽然嘴上佛系,但是大多数人永远是希望往上走的,而代表阶层的房子却只有那么多。

  如果商品房越来越稀缺,那么那些不甘心住公住房,但是又暂时买不起商品房的人将需要花数倍的努力,才能够拿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

  从这个角度来看,房价双轨制永远满足不了人性,因为鄙视链是永远存在的,而公住房会让这种问题暴露在阳光下。

  况且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住上公住房,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公住房的排队时间长达5年,也就是说,从一毕业开始排队的话,你也要年近30才能排到。

  二次房改的未来,或许只是过去20年矛盾的延续。

  3

  房改的未来

  当然,观点有很多,在讨论二次房改政策的时候,菜导和小伙伴们也有过争执。

  大家为二次房改政策到底姓“新”还是姓“港”吵了起来。

  众所周知的是,世界上公住房做得最著名的有两家,一家是新加坡,一家是香港。

  而最后走哪条路,关系非常大。

  香港的公住房政策想解决问题,但却滋生了更多问题。在香港的网络上,许多香港人问的问题非常现实,比如说:

  住公住房你会觉得自卑吗,会不会被人看不起?

  公屋男见家长是不是一定会死?

  公屋的环境差,人素质低,好多痴线佬(神经病)怎么办?

  对于香港人来说,住公屋实际上意味着低人一等,是一个高房价下逼不得已的选择。同时,公屋里还有不少隐形富豪,他们自己住私宅,但是却占有公屋,通过租售,获利颇丰。

  但是在新加坡,被称为组屋的公屋却做成世界典范。新加坡政府将房地产牢牢把控在自己手里,严格限制一个家庭只可以买一套组屋,并且是从政府手中按很低的指导价购买。

  组屋不差,最小的也大概有70平,保证刚需的选择。至于二套房等改善性需求,就靠自己去买商品房,但是价格则会贵不少。

  因此,在新加坡,哪怕一家两口子工资都不高,也能够和大家一样住上小洋房。

  当然,香港和新加坡的历史进程不一样,政府强弱也不一样,中国会走上哪条路,或许每个人都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

  乐观派会认为新加坡是中国楼市的终局,人人安居乐业;悲观派则断定中国会踏上香港的后尘,穷人永远翻不了身,富人会更富。

  说到这里,插一句题外话,在查阅新加坡组屋的资料过程中,无意间发现许多历届领导人赞不绝口的身影,中国是把新加坡当作理想蓝图的。

  但是能不能做到呢?或许还需要考验真正的智慧。

  由于篇幅限制,今天就聊到这,如果有人想看,有时间可以给大家八一八香港和新加坡的公屋历史和现状,有非常多现实的话题和内幕,其中还看到不少炒公屋的发财人,而这些,或许正是未来几十年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