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关注物价 > 分析预测
天然气保供挺入深水期 新一轮“气荒”过去了吗

2018-02-08 13:44   来源:国际燃气网

  2017年入冬以后,国内天然气“气荒”来得比往常猛烈。1个多月前在京津冀出现的“气荒”将产业链短板暴露出来的同时,迅速向全国范围延伸开来。当前,受中亚管道气进一步限气影响,国内天然气或将在此面临“中断”风险。

  每逢寒冬腊月,不断上扬的采暖需求总是让天然气供应格外紧张。

  自2017年底,河北启动天然气需求侧管理机制,自此河北全省进入Ⅱ级预警状态。随后的一个月里,北京紧急重启华能北京燃煤电厂,在实现无煤发电半年多后,重启备用燃煤机组。业内分析普遍指出,随着冬季用气高峰日趋临近,尤其在北方多地天然气供需形势持续紧张的大背景下,为确保公众正常用气,多地工业用户被限供停供,各地开始纷纷采取“保民压非”措施,优先保障居民用气。

  天然气“断供”风险背后,是天然气需求持续上扬。从终端需求来看,2017年工业、发电行业领涨了天然气的消费增速,不过天然气领域增速同样不容小觑。相比便宜的煤炭,被业界视作能源“细粮”的天然气在过去一年迎来了整体产业链的黄金时代。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底,国内天然气消费量远超228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接近18%。同时,凭借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5%左右、增量超过300亿立方米的年终成绩单,天然气刷新了国内消费增量历史纪录。

  天然气领涨因素还有源自节能环保的内在需求。2017作为“大气十条”首个阶段性目标的收官之年,亦是各地纷纷打响“蓝天保卫战”的关键时期。在竞相加大“煤改气”力度的基础上,北方多地强力推进冬季清洁取暖,民用气需求增长强劲。而事实上,民用煤改气增加的燃气需求还不是大头。除了上述两大爆棚的助推因素,包括工业燃料与发电用气等诸多重要领域在内的工业用户成为增长主力。

  需求如此快增,供给侧有没有可能快速跟上?答案不言自明。自入冬以来,尽管国家层面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保供措施,但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月底,国内的天然气资源缺口仍达到约2871万方/日、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也达到最大气化能力的紧张形势。因天然气大范围供需矛盾突出,中石油、中石化纷纷启动天然气销售应急预案。根据国家能源局的规划,未来四年内,天然气消费将超过能源总消费的8%。

  据此测算,同一时期内国内天然气消费量将远超3589亿立方米。但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仅就自采天然气产量而言,国内有望维持年均8%左右的增速扩产。业内人士预计,国内自采天然气产量如果能够维持每年10%左右的增长就已经比较乐观。而冬季气荒,很可能是未来五年的常态。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刘毅军认为,超常规上扬的天然气需求正逐渐打破供需平衡,并最终打乱了国内天然气产品结构。

  从外部供应环境来看,天然气供应主要涵盖国内自采气源、进口管道气以及进口LNG。来自权威媒体报道,与前两年供应相对平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一段时间大面积的“气荒”则主要源于中亚管道输气进口减少。据悉,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天然气进口通道,中亚天然气管道与中俄天然气管道、东南通道进口的LNG和中缅管道并称为中国进口天然气的四大通道。

  而与天然气供应相对应的,则是市场价格此起彼伏。自2017年底以来,国内LNG价格经历了一轮“乍暖还寒”行情。2017年11月中旬以来,LNG价格全线飘红,高峰值甚至达到1.2万元/吨。但从随后各地市场表现来看,个别省份在经历了LNG价格轮番上涨之后又呈现出“悬崖式”下滑的怪圈。所幸,随着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天然气市场供需的紧张格局有所缓解,LNG价格也出现了回落。截至2018年1月,LNG价格比12月中旬下跌了接近157元/吨。

  随着“煤改气”、清洁取暖需求持续释放,国内天然气市场前景仍将值得期待,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增长还只是开始。因而,有业界分析指出,进入2018年,已经平抑的供需矛盾或将在天然气产业格局中再次爆发。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