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关注物价 > 分析预测
“再创新高”的中国楼市:核心逻辑和趋势展望 -

2016-07-27 06:11   来源:FT中文网

  发起于2015年初的中国楼市小周期在农历猴年春节后继续上涨。截至6月末,中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7.9%,已连续12个月正增长。有“二线四小龙”之称的南京、合肥、苏州、厦门接力一线城市并领涨全国。电建地产系、信达系、闽系,甚至保守地产系,如龙湖、万科等,携金融资本,绞杀土地市场,热点城市地王频出,土地溢价率200%以上成为常态。我们的草根调研显示,市场的快速变化已超出了开发商、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预期。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经过超过15年的市场培育和需求释放,中国楼市的绝对体量和相对价格已在高位,且本轮楼市上升周期是中共十八大后首次。“再创新高”的核心逻辑需要被发掘。

  需求侧

  去年以来包括开发商、证券分析师、媒体等的主流观点是改善型需求支撑了本轮楼市回升。问题是核心城市改善型需求是持续存在的。以北京为例,住宅套总价已调升至500-1000万元区间甚至更高,购房者对价格极其敏感。笔者认为支撑需求释放的核心因素是看涨预期,并形成于对核心城市楼市的“国家牛市预期”。

  “国家牛市”概念曾在本轮股灾中广受诟病。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认同核心城市楼市是只涨不跌的,原因是保增长必须保房地产、核心城市楼市是M2快速增长下唯一的避险资产、核心城市资源和人口净流入。这种预期在经济下行中得到进一步强化。预期的形成作用到需求和价格,并以改善性需求名义集中释放。

  供给侧

  作为资金提供方的金融机构被动加杠杆,作为开发者的地产商被动补库存,双管齐下加剧土地市场的一致预期和持续上涨。房地产行业因其政策调控的不确定性,被传统金融机构认定为高风险行业,而信托和资管机构在2014年行业调整期也收紧了投放。

  形势比人强。“资产荒”和传统行业信用风险集中暴露,迫使金融机构重回地产行业,尤其是饱受制造业、批发零售等行业不良暴露的国有商业银行,表现为资金全面进入土地购买、开发和证券化领域。而核心城市土地市场的高价拼抢还与开发商的预期逆转和补库存密切相关。经验指标显示,地产新开工滞后销售3-6个月,而本轮周期中新开工迟迟未回升,主要是2015年中开发商普遍看淡后市,执行“现金为王”策略,致使快速去化后库存普遍不足。补库存压力集中在一、二线城市释放,加剧了土地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溢价率持续高位。

  被低估的购房能力和被高估的有效供应

  “房价收入比”常作为评价购房能力的重要指标,国际上通常认为3-6年为合理区间。笔者测算,按照更有代表性的二手房成交均价,北京市2013-2015年房价收入比分别为 13.75、13.70和13.67,已远超合理范围,难以解释楼市“再创新高”。实际上核心城市住房的有限供给和无限需求的矛盾,使得住房只可能满足中高收入人群需求,而这部分人占比不高,但总量依然客观。例如:以金融行业平均收入(双职工家庭)测算的北京市2015年房价收入比仅为6.21,仍处在合理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北京市金融行业从业人员总数达到43.16万人。一线城市的产业升级迭代出大量高收入人群,集中在金融、地产、互联网、高科技、教育等行业,并支撑了房价的高位上涨。而有效供应似乎也被普遍高估。核心城市逐渐以二手房作为成交主体,从数据看,二手房的挂牌出售量巨大。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