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关注物价 > 分析预测
主要原料价格走低 洋奶粉称成本上升须涨价

2009-08-25 14:31   来源:

    中国市场的进口奶粉价格并未随国际奶价的大幅下挫而回落。相反,仍有洋奶粉以“供不应求”为由高调提高产品售价。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惠氏、雅培等洋奶粉从7月上旬起陆续调高了部分产品的零售价。

    惠氏对此表示,进口奶粉的产地调整,相应提高了生产成本和进口成本。

    据CBN记者调查,新产地的奶粉仅为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厂商却以同一产品价格要统一为由调整产品售价。与此同时,占奶粉成本七成比重的主要原料——基粉的进口价格持续下降,目前已从去年的4.3万元/吨跌至2.1万~2.2万元/吨。

    就在进口奶粉大涨时,多达40万吨的国产奶粉却不得不以低至1.2万元/吨的亏本价销售。尽管在过去的3个月里,已有近一半的滞销国产奶粉被中小型冷饮加工厂商买走,但仍有一半的积压库存尚未找到买家。

    涨价原因何在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一位官员近日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就外资品牌奶粉争相提价时作出回应,表示个别外资品牌奶粉确实上调了价格。“惠氏公司从7月中旬起陆续调高了部分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建议最高零售价格,平均涨幅为7%左右。”他表示,“据我们调查,价格调整的原因,主要是企业自身的生产成本发生了变化。惠氏公司进口奶粉的产地调整,相应提高了生产成本和进口成本。”

    “雅培公司奶粉中添加了新的营养元素,产品升级(导致涨价)。”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上述官员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惠氏中国公司亦对外声明,称目前供应中国市场的惠氏婴幼儿配方奶粉主要由惠氏新加坡工厂生产。随着国内需求增长,新加坡工厂产能已不能满足供应,因此将部分产能转移到欧洲和澳大利亚工厂生产,由此造成的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人力成本上升和关税上涨,导致价格调整。

    多数迁就少数?

   
惠氏公司声明:“公司通过各种措施消化成本上涨压力,力图把价格调整的影响降到最低,因此本轮提价的产品并未包括销量最大的第一阶段奶粉,仅为婴儿配方奶粉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产品。”

    而当CBN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公司客服专员时被告知,成本增加虽然并未涉及旧产地的产品,但出于“同一产品价格统一”的考虑,公司作出了统一提价的决定。

    据介绍,目前提价的三款婴儿配方奶粉都有一部分产自新西兰,“第三阶段产品来自三个地方,一个是在上海分装的,一个是原产地新加坡,另一个就是近期新增的产地新西兰。”不过,“三个产地产品的产量占比均等,均占产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整体调高售价主要是为了迁就新西兰这个产地的产品”。

    相比从新加坡进口奶粉实行零关税有所不同,目前我国对从新西兰进口的奶粉仍要征收关税,税率为9%。同时,由于国际海运能力过剩,2009年上半年开始,中东、中南美洲和澳洲地区到亚洲主港地的运费仅为25美元/吨左右。

    “关税、运输费用的增幅,完全可被进口奶粉30%~50%的企业利润消化掉。”王丁棉认为,洋奶粉以此作为涨价理由有些“站不住脚”。

    集体涨价时机已成熟

   
“除了供不应求这种涨价理由之外,添加新的营养元素、更换新包装其实也是洋奶粉为提价找的借口。”王丁棉认为。据分析,从进口奶粉的成本构成来看,目前除了原材料白糖从3900元/吨涨到4500元/吨之外,其他的原辅材料、营养元素、添加物质都没有涨价。

    不仅如此,占到奶粉成本七成比重的基粉,进口采购价不升反降,已经从去年4.3万元/吨跌到了目前的2.1万元/吨。王丁棉透露:“恒天然公布的最新采购价是2.5万元/吨,不过提价30%的动作要到今年10月份才会实施。”

    鉴于此,业界预计将在今年10月份再刮一次洋奶粉涨价风,“在遭遇了国家发改委对奶粉采取价格干预,以及三聚氰胺重创奶粉业等多次阻扰之后,洋奶粉提价的机会正在成熟。据了解,本轮涨价的整体涨幅不会超过10%。”

    国产奶粉亏本价倾销

    就在洋奶粉在中国市场高歌猛进之时,国产奶粉生产厂商却在为消化滞销的40万吨库存四处奔波。

    据西部乳业协会秘书长王伟民透露,目前西部奶企的奶粉积压情况比今年上半年已有明显好转。除个别企业依旧积压严重外,奶粉积压量总体减少了50%~60%,“有的奶企甚至已经将积压全部清掉”。

    尽管如此,王伟民却指出,目前的形势仍不容乐观。原因是前期库存的减少仅是奶企亏本甩卖处理的结果,“近期大概每吨的售价为1.2万元到1.4万元左右。这个价钱比成本价还要低!”王丁棉补充说,部分库存虽然解决了,但给企业造成的“内伤”将为其长期发展埋隐患。

    正在南京举行的中国乳协年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奶企负责人纷纷建议政府考虑实施“奶粉下乡”来配合奶粉收储计划,采取减免增值税或税收返还及直补政策,鼓励食品企业使用国产奶粉。

    但王丁棉认为,国产奶粉的最大症结在于自身存在短板,“因此不应一味地向政府要补贴,而是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改善加工工艺、改变产能过剩”。

 
推荐 | 关闭 | 收藏 | 打印
最新发布
一周热点新闻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