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热应用冷 锂电行业遭遇产能过剩尴尬
2012-07-13 01:05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国务院最近通过的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12-2020)》中提出,到2015年,计划年产各类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50万辆。

  根据汽车工业协会的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国销售新能源汽车仅为8159辆,未来动力汽车的发展,给动力汽车电池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美好的远景规划,让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了锂电领域。

  然而,当下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锂电行业正面临着投资热与应用冷的尴尬局面。

  传统锂电企业开始转型

  与一些新兴企业相比,传统的锂电企业也开始调整发展方向,涉足动力汽车电池的研发与生产。

  2009年把总部从深圳迁到宜春的江西福斯特新能源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生产锂电池的新能源公司。在谈起当初从发达沿海城市搬迁到内地的情况时,公司董事长蔡道国表示,形势所迫,搬迁是必然的,只是搬到哪里的问题。

  蔡道国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小电池的市场已经很难再开拓,企业迁入宜春后,要转型为以制造动力电池为主。

  像福斯特一样被迫转型的企业并不在少数。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敬忠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锂电新能源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小型电池,一个是动力汽车电池。

  “如果仍然往小型电池方向发展,无论对整个市场还是对企业本身,都是非常不利的;锂电池应用于动力汽车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王敬忠说。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支持锂电新能源的相关规划或意见,在政策的推动下,全国锂电池和相关上下游产业迎来了投资热潮。

  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总经理吴辉介绍,2011年全球正极材料市场总销量为59470吨,国内产量为29450吨。今年以来,国内又有十几家中外企业投入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产能有望快速释放。

  锂电行业遭遇投资热与应用冷

  巨大的市场空间使得近年来国内涉足新能源电池领域的企业如雨后春笋。

  然而,与多头资金投资锂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动力电池终端的应用略显冷清。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1年全国销售新能源汽车仅为8159辆,实际产能也仅为万余辆,其中大部分为出租车、特种车等用于公共领域的车辆,带有明显的政府支持痕迹,市民购买的数量极少。

  对于终端应用的难题,卓创电力及能源行业研究员李凌轩认为,目前锂电池在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应用还不是特别多,因为有些地方的电动汽车不让上牌,影响了电动汽车在地方的销售。

  而王敬忠则表示,“这也与动力汽车电池的安全性能稳定有非常大的关系,只有动力汽车电池的安全性能达到了汽车上路的标准,人们才会慢慢认可。”

  不仅如此,在电动车方面,锂电池也面临着尴尬的局面。

  蔡道国向记者表示,虽然锂电池代替铅酸电池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锂电池的成本更高,而国家在这方面的补贴一直没有。加之国家对电动车的数量也有规划,因此未来用于电动车上的锂电池,发展也将会受到影响。

  企业蜂拥而上 引发产能过剩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此前从上海召开的2012中国锂电正极材料研讨会上了解到,导致锂电投资热与应用冷的局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关键的锂酸化合物的正极材料得到快速发展,产能已位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材料的性能、质量、稳定性、成本、资源利用率等面临较多问题,给锂电池的推广应用带来了障碍。

  在研讨会上,有专家提出,要加强对锂资源的保护。我国的锂矿资源只占全球资源量的10%,而去年的产能却占全球的12%。因此,应控制投资规模,尤其对小企业进行整合,实现规模化生产。

  但当前的情况却是,不少地方蜂拥而上,民间资本大量注入,地方政府背后推动,建起了大规模的锂电生产基地。

  仅以江西为例,新余和宜春,这两座相距仅60公里的城市,一个要建完整的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基地,产业经济规模达到一千亿元;另一个要打造“亚洲锂都”,做大做强锂电全产边链,经济规模也要达到一千亿元。

  对于这种现象,河南一家锂电企业负责人表示,“市场竞争总会淘汰弱者,让强者更强。”

  王敬忠认为,由于目前还无法推测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对锂电池的需求究竟会有多大,相关企业不应总是扩大生产规模,要以稳健发展为主。“我们一直认为,要将锂电池大规模应用于电动汽车,还需要三至五年的时间。”

  国际知名资讯公司罗兰贝格公司曾在一份报告中预测,全球汽车用锂电池产业泡沫正在成型,且该泡沫破灭后代价将会相当惨重。

  

 
·部署支持民间投资和推进一举多得项... ·全国已完成投资较2021年同期增加10...
·投资约60亿!陕西汉阴抽水蓄能电站... ·天津2021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成果...
·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 筑牢注册制改... ·“6400亿元”“3.65万亿元”凸显稳...
·北京城市副中心未来5年投资落地将... ·2021年有效投资扩大 高技术产业带...
·重大项目加快启动建设 央地联动扩... ·发改委:下大力气做好补短板稳投资...
京ICP备08003934号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