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碳市场有点冷 5个月成交823万元
2013-11-15 01:55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排交所总裁陈海鸥称,企业意识缺乏影响交易;专家称,随着减排加大,中国将成最大碳交易市场
  11月18日,是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以下简称深圳排交所)开市满5个月的日子。据深圳排交所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的数据,截至11月11日,该所累积实现碳交易金额823万元,交易量12.8万吨,约六成控排企业参与交易。
  与此同时,碳交易价格坐上了剧烈震荡的“过山车”,从起始交易的28元/吨一度飙升至10月中旬的140多元/吨,又回落至现在的80元/吨。作为国内首个强制碳排放交易试点城市,深圳最先尝到的显然是艰辛。
  “这5个月以来,我们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企业碳交易意识的缺乏,这极大影响了交易的活跃度。”深圳排交所总裁陈海鸥在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不假思索地作出如是回应。而自今年三、四月份以来,反复为企业培训、给投资者扫盲成为其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安静的交易所
  位于南山科技园对面的深圳金融科技大厦,墙面上镶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这几个大字,与“南方稀贵金属交易所”比邻而居。
  11月7日,深圳排交所大厅墙壁上,亮眼的定价委托信息电子牌显示约20笔出让交易信息,委托量约为3000吨,非项目型委托价在每吨72元~78元之间,项目型委托价为每吨80元,委托状态一栏显示“未成交”,而当天已成交的项目则未在屏幕上显示。
  大厅另一端,并排坐着4名工作人员,他们主要负责投资者开户及咨询事宜,但鲜有人前来办理。一名负责开户的工作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由于当前碳交易尚不活跃,电子牌上的交易难以在一两天内成交,第二天需要重新挂牌,重新定价后,继续等待他们的“主人”。
  显然,2013~2015年3年1亿吨的总配额,和近5个月的交易量仅12.8万吨对比,交易活跃度之低可窥一二。但是,作为新鲜事物,业内对试点中的碳交易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据国家发改委消息,为了降低总体减排成本,实现减排目标,今年底北京、上海、广东的碳市场有望开始启动实际交易。作为国内首个碳交易试点城市,深圳的样本意义突出,无论是制度设计还是市场培育,都有可借鉴之处。
  “这并不出乎我们的意料,刚开始试点,交易活跃度不高,各界都能接受,重要的是探寻原因,积极推进,有的放矢。”一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
  观望的参与者
  在深圳市低碳经济研究会会长肖明看来,由于配额价值尚未发掘,以及另一个交易品种CCER(自愿减排量)的缺席,当前碳价格并非碳价值的真实写照。
  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分析,由于碳交易才启动,控排企业尚不了解自身对碳配额的具体需求,多数仍处在观望阶段。此外,由于碳交易的对象主要是排放量较高的行业,但就深圳当前的产业结构特点来看,第三产业比重越来越高,其排放量相对较小,工业作为碳排放大户近年来陆续被转移出去,配额量不够大也是碳交易平淡的重要原因之一。侯宇轩表示,如果深圳碳交易中,不扩大控排行业和企业规模,局面难以改观。
  记者调查发现,诸如深南电A和深圳能源等传统能耗大户在整个控排企业中并不多见,后者配额高达909.8万吨(2013~2015年),仅一家企业便占据配额总量的9%。
  深圳能源子公司妈湾电厂书面回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称,对于配额是否够用,需待年底发电量确定后方可知晓。但根据今年已发电量测算,碳配额基本够用。截至目前,该厂碳交易量约4.6万吨,约占深圳排交所交易总量的约三分之一。
  深圳能源子公司妈湾电厂书面回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称,对于配额是否够用,需待年底发电量确定后方可知晓。但根据今年已发电量测算,碳配额基本够用。截至目前,该厂碳交易量约4.6万吨,约占深圳排交所交易总量的约三分之一。
  妈湾电厂坦言,强制减排是一把双刃剑,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生产经营造成了压力,但反之亦促使其改进生产经营和管理,提高效率,工厂遵照《深圳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在母公司统一管理下,保证碳排放如期履约。
  与妈湾电厂较高的积极性相比,一些碳排放相对较小的控排企业对碳交易则显得有些平淡。多家企业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自身碳排放压力不大且排放量长期稳定,配额基本无结余亦无缺口,故公司目前对该领域关注不多,更多是被动配合监管部门做一些既定工作。
  失真的碳价格
  与欧洲市场碳价格一路狂跌不同,深圳碳价格从6月开市以来便坐上了过山车。从最初的28元/吨一度飙升至10月中旬的超过140元/吨,4个月暴涨五倍,此后一路回落,1个月之间跌去将近50%,目前约80元/吨。
  碳交易量低迷与碳价格暴涨暴跌之间的剧烈反差何以形成?陈海鸥称之为正常的市场行为,控排企业放量少导致供需失衡,价格就自然往上走。
  定价方面,据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称,目前深圳碳市场采用的定价点选交易方法是一个低效率的方式,在需求不大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去找一个可匹配的量,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行为。
  对此,肖明的解释是,当前深圳碳价格与其价值有着一定程度的偏离,前者对后者的反映存在失真现象。“我认为碳配额价值还没有反映出来,企业减排1吨碳到底需要多大的成本还不得而知,另外,另一个交易品种CCER的缺席,导致配额没有参照物。所以深圳碳价格大起大落便不难理解。”肖明分析称。
  他所指的CCER是一直悬而未决的抵消机制,即控排企业可通过开发具有减排效益的项目抵消不足的配额。深圳允许控排企业使用CCER抵消配额的比例为不超过当年实际碳排放量的10%。
  “国家发改委关于这方面大的政策已经出台了,但需要落实执行的程序还没有下来,所以CCER暂时还不在交易品种之列。”肖明表示。
  从最高峰超过140元/吨到如今的80元/吨,深圳碳价格只用了不到1个月的时间。“涨势太猛,势必要打压需求,所以碳价格便出现近期的回落态势。”前述业内人士表示。
  获利的投资者
  尽管控排企业交易活跃度不够,但有别于欧盟的是,深圳碳交易增设了对个人投资者的开放。《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深圳排交所开户工作人员处获悉,截至目前,该所开通个人账户的投资者接近200名。其中不乏获利颇丰的投资者。
  29岁的史成便是典型代表。昨日,他向记者描述了其 “炒碳”经历。曾在澳洲留学3年,现从事金融服务行业的史成长期保持良好的投资敏感度。今年6月,通过媒体报道获悉深圳碳交易市场开启的消息后,史成认为这个“新鲜玩意”是一个不错的投资选择。7月2日,在缴纳了2000元会费和1000元年费之后,他拿出30万元本金进场交易,成为首批碳交易个人投资者之一。
  “刚开始我挂出了30、32元不等的买入需求信息,但一直没有供应,直到8月5日,一批单价为35元、总量7000吨碳配额交易信息出现时,我全部买入,那时我判断碳价肯定会上涨,此后走势果然如此,我不断地抛售了一些。9月下旬的一个交易日,彼时碳价涨到90多元每吨,我卖出2200吨。”至此,这个年轻小伙从碳市场成功掘金10万元。据史成介绍,在获利之后,他决定将手中持有的1800吨碳存量向深圳排交所申请冻结。“这批碳不再卖出了,就当回馈社会。”这一说法得到了深圳排交所方面的证实,后者表示,上述1800吨碳配额将予以注销,不再对外出售。
  史成还表示,他在这一轮行情中获利不菲,短时期内将暂停交易。“(深圳碳市场)产品太单一了,这有点像柬埔寨股市只有金边水务一只股票,现在碳价涨到这个水平,投资空间没起初那么大。”但他希望未来深圳排交所能推出碳基金、碳金融衍生品等更多产品。
  亏损的开发商
  无独有偶,肖明也期盼这一天尽快到来。后者还有一个身份——深圳嘉德瑞碳资产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德瑞)董事长。
  作为深圳排交所当前仅有的两家经纪会员之一,肖明旗下的嘉德瑞正面临着市场冷清带来的寒意。“我们做碳资产管理,帮助深圳排交所发展投资者,交易不活跃,投资者数量少,对我们的盈利形成最直接冲击。”肖明坦言,嘉德瑞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
  作为掘金欧洲碳市场起家的专业碳资产开发商,尽管当下碳交易在国内尚处于萌芽状态,但肖明依然认为国内碳市场的春天终将来临。“国家减排目标明确,减排压力明显,一旦碳交易全面铺开,中国将会是全球最大的市场。”
  在他看来,随着市场的逐步推进,控排企业意识的增强,碳资产管理将乘势而上。如何盘活企业的碳资产,让存量资产最大化变现,同时帮助企业做减排项目,抵消配额或拿到市场交易等,都是嘉德瑞及其同行未来的“钱途”所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期货、期权交易,碳金融衍生品等将势必极大推动碳市场的发展。但这一美好愿景的实现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于去年完成增资扩股的深圳排交所,尽管当前尚处于投入阶段,但其仍在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董事会给予我们很大的空间,这个新兴市场的培育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内交易所不存在盈利压力。”陈海鸥表示。
 
 
·深圳试点互联网销售处方药 ·深圳千亿级锂电产业站上新风口
·深圳楼市冰火两重天 二手房成交量... ·深圳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全国第一
·深圳南山新医改:三年打造现代化智... ·首座特斯拉国产充电站落地
·深圳为13类人提供家庭病床服务 ·深圳近四成居民首诊在社区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挺进纵深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隆...
京ICP备08003934号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