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部分社区开通电瓶车缓解居民出行难
2011-06-21 09:11
来源:
  如何解决居民与公交、地铁“最后一公里”的接驳?今年以来,一元钱到地铁、招手上车、就近下车的社区电瓶车在城东城西出现,缓解着居民回家“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5月,继朝阳区麦子店街道开通一元社区摆渡车,东城区崇外街道开通了社区免费电瓶小巴。6月,朝阳区双井街道在去年电瓶摆渡车覆盖3大社区的基础上,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线路覆盖面延伸到7个社区……

  电瓶小巴开通运营,方便了居民出行,也一定程度缓解了城市交通的拥堵,对此社会上一片叫好之声。但是,也有不少人质疑,电瓶车上路载客运营是合理不合法,应该如何看待市民的短途出行需求、电瓶小巴无证上路等现象,记者进行了调查。

  现状 电瓶小巴成“无名英雄”

  上周一中午12时10分,市民冯先生拎着两瓶大可乐,刚从地铁10号线双井站出站,脑门上就泛起一层汗珠,他站在路口阴凉处,等着社区电瓶小巴。“实在太热了,坐车回去一元钱,比走路舒服多了。”

  记者发现,与普通公交线的“大块头”公交车走大路不同,社区小巴多跑社区内外的小路,这里多是单向车道,因此小巧灵活的电瓶车更有用武之地。

  “乘小巴是很方便,但也有点担心安全问题。”冯先生坦言,“毕竟小巴车架子轻,又是半封闭的,而且随叫随停,穿行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车流中,就怕发生碰撞!”

  一位小巴司机透露:以前曾经有过跟自行车、黑摩的之间的剐蹭,虽然责任不在自己,但由于小巴没有正规车牌、行驶证等,所以小巴被判负事故的全责,司机无话可说。“咱没有营运证,没有路权。”

  原来,在“国家机动车产品目录”中没有电瓶车的席位。根据现有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规,电瓶车不能上牌照,属于场地车,只能在场院内运营,不能上城市道路行驶,更不能取得合法的运营证件。

  “电瓶车上路,至今没有主管部门负责审批,所以你即使想上牌照,办理运营手续,都无处可办。”作为本市最大的一家电瓶小巴“东家”,武汉电动汽车示范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石景山分部负责人喻先生说,“除了我们公司,各街道、工商部门等也都纷纷开设小巴线路,各行其是,没有部门来进行统一管理。”

  不仅如此,由于电瓶车自身安全性能有限,司机多没有经过专项的驾驶培训,属于“无证”驾驶,保险公司也不愿为它承保,所以给乘客带来安全隐患。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武汉电动汽车公司和石景山区政府协商引进社区电瓶车,这项低碳环保措施一度引起媒体的赞誉。2009年一年间,由原本的3条线路迅速扩展到8条,沿途服务近30个社区,票价每人每次仅1元钱,深受居民的欢迎。”喻先生说,“但在2010年年初,社区电瓶车的运营线路突然被叫停,叫停原因之一是电瓶车‘无车牌’,它没有路权。”

  电瓶车要“隐退”的风声刚放出,运营小区周边的黑摩的数量就猛增不少。

  “从社区走到地铁站,至少需要20分钟,坐电瓶小巴,相对安全,而且就一两元车费,坐黑摩的太疯狂,价格至少五元钱。所以附近居民反对取消电瓶车。”市民张文学住在八角游乐园附近,他说:“可能是因为乘客挽留的呼声太高了,电瓶车最终一直延续下来。”

  “当时,交通支队要求电瓶车不能走交通主干道,否则见车就扣,但是地铁站就设在主路旁,乘客希望少走路,我们真是‘无路可走’。”喻先生说,“一个司机曾经接连被扣了4次,光是扣押后的停车费就付了3万多元。后来,经过区政府相关部门出面协调事情才得到解决。但交管部门明确表态,‘解禁不代表合法’。”

  前景 运营公司不敢增新线

  “社区电瓶车的前身是北京奥运会期间所用的电瓶车,2008年奥运会后留下了200多辆,打算开展社区电瓶车业务。但到目前为止,其中上路运营的仅有一半,另一半由于长期闲置都被卖掉了。”“我们去年才扭转公司亏损局面。”喻先生无奈地说。

  有车用不上,不是因为居民没乘车需求,而是因为公司赔不起。

  “公司第一年赔100多万,第二年赔70多万,直到去年,才勉强算收支平衡。”喻先生说,“此番扭亏,不是车款收得多了,而是靠节约减少了支出。比如公司管理层3年中人数缩水一半多,现在一个人都当几个人用。”

  “公交票是上车1元,用公交卡还给打四折,但是人家享受政府补贴。我们公司是一元、一元地挣。”喻先生算了笔账,目前每日5条石景山区的小巴线路能拉3000人—5000人,票价以1元为主,一台车一天最多收入120元至140元。但是,每辆车每年仅换电池一项就需要约1万元,每天充电需要20元,还要支付租场地费、维护费等等,实在不赚钱。

  喻先生透露,现在丰台、大兴、顺义等区县的小区都曾跟他们接洽过开辟新线路,但不敢轻易答应。因为目前是投入越多亏得越厉害。

  电瓶小巴运营难,归根到底,是卡在路权上。喻先生说,“公司最近两年一直在与有关交通部门沟通,但是困难很多,今年初市政府提出了‘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缓堵目标,给我们带来了新希望。电瓶车作为一种擅长走窄路、短途运输的车辆,它的身份问题应尽快被提上日程。”

  交通业内有专家表示,电瓶小巴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能源车,成本约在5万元,运营成本也较低,由于车身小巧,特别适合在一些比较窄的非主干路上行驶。但是,由于有关部门没有明确其身份,因此推广起来非常困难。

  另外,电瓶车司机的培训也亟待完善。目前是,有机动车驾照的司机经过1周左右的培训就上岗、上路。但是电瓶车和机动车的驾驶有些区别,安全维护方面也有不同,交管部门应该规范对电瓶车驾驶员的培训。

  电瓶车没被纳入国家机动车产品目录,交通部门不能办理牌照,没有牌照,它就不能上路,否则就是违法行为。“虽然电瓶车运营能便民,但是前提应该先合法。”北京市律协交通管理与运输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张金澎表示,“合法化的唯一手段就是修订国家机动车产品目录,使电瓶车有‘名分’。”

  建议 电瓶小巴服务也要规范

  在对电瓶小巴的一片叫好声中,也不乏善意建议。乘客普遍反映,电瓶小巴运营时间常常不固定,发车间隔没准点儿等。“能不能坐上,全凭运气。有时候一等30多分钟没车,有时候5分钟能过两三趟。”

  枣营南里社区:高峰挤不上,平时乘客少

  “大妈,您腿脚不好,坐小巴,我走着了。”上周四上午8时10分,家住枣营南里社区的一位大妈颤巍巍地坐上小巴最后一个座位后,探出头不住地感谢给她“让位”的年轻人。

  “这附近没有公交车,我们腿脚不好的从小区走到农展馆地铁站需要20分钟,现在坐小巴,不仅省时省力还安全,才花1元,比打摩的还节省四五元呢。就是赶上出行高峰时,座位太少了。”她说。

  随后,记者在此观察了大约半个小时,几乎每趟摆渡车都座无虚席,甚至经常会发生“抢座”现象。

  “如果在早上7时至8时左右,上班高峰人很多,两辆电瓶车连轴转,都忙不过来。”在农展馆附近的小巴司机说,“平时乘车的人要少得多,有时候跑一圈就三五个乘客,多半是出门买东西的老年人。”

  相比而言,万寿路附近的社区小巴运营时间则确定为早晚高峰,运营效率更高。“晚上能延长点时间就更好了。”市民张女士说,“有时候晚上下班晚,坐摩的回家总是悬着心,但小巴每天晚上8时就下班了,最好能延长到晚上9时左右。”

  富力城:进不了小区,回家还“差”500米

  电瓶小巴拉近了居民小区与地铁的路程,却大多只在城市道路上运行。市民张女士笑言:“回家最后1公里,还差500米才到家。要是小巴能够进入大型小区,或在小区里绕一圈也许会更方便。”她拿双井附近的小区举例说,现在小巴只在东西向的大道上运行,但是富力城等很多小区的门开在南北向的小马路上,从家门走到小区门口,再走到大道需10分钟,要是小巴能拐个弯就方便多了。

  “最好能有个固定站牌,小巴运营更规范些。”市民黄先生抱怨说,“到朋友家串门,他特意嘱咐我可以搭乘电瓶小巴,但是从地铁站出来后,却看不到标志牌,我走了10多分钟后,也没看到一辆小巴驶来。”

  新举 公交要添“小伙伴”

  近日,市交通部门在回复政协委员“关于引入中小型公交车作为微循环公交系统的主要运营载体”的提案时表示,待时机成熟后,将适时在公交线路中引入中小车型。

  据介绍,与目前常见的大型公交车相比,中小型公交车载客量较低,对道路和场站的要求也相对较低,能够适应客流较小、道路较窄的环境,但人均运营成本较高。

  所以“中小型车用于公共交通,也有一些问题。”比如高峰时段难以满足大客流运输需求,如加大发车班次,容易造成多辆公交车辆拥堵情况,难以保证车辆周转等。交通部门表示,中小型车引入前,还需要运输等部门调研测算。

  除了引入中小型公交车,其实本市已采取不少措施方便小区居民出行。自2010年起,全市优化调整公交线网10次,调整公交线路103条,其中新开43条,调整59条。结合2010年底5条轨道交通新开线路,为方便周边小区换乘出行,共增加公交线路73条,其中市属公交线路29条,郊区客运线路44条。

  同时,今年3月28日首车起,开行了10条袖珍线路,其中8条为短途专线,常规线路2条。重点改善居民小区公交出行条件,围绕地铁站提供快捷的公交换乘服务。特别是上地等地区还贴近乘客需求,开辟微循环线路,解决乘客换乘地铁不方便,平均每日运送乘客约1.5万人。

  由来   

  “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Last kilometer),在英美也常被称为Last Mile(最后一英里/最后一公里),原意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城市交通使用“最后一公里”,经常是用于描述公共交通末梢和微循环的问题。指乘客从主要公共交通主要站点下车后到自己小区(家)的距离。今年6月初,市政府印发了《缓解北京市区交通拥堵第八阶段(2011年)工作方案》,提出要增设小区公交专线和区域“袖珍线路”,其目的就是要打通公交客运的“最后一公里”。

  当今,在许多时候,“最后一公里”已经不限于交通、通讯、网络等具有具体“线路最后一段”的狭义概念,而被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的最后而且关键性的步骤。

  热评   

  坚持把好事办好

  鲁仁

  近年来,本市公共交通发展迅速,市民出行越来越便捷。但是不必讳言,特别是在新的大型居民社区、市郊结合部,一些公交站点、轨交站点与周边小区交通的接驳还没很好到位,由此产生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

  “最后一公里”,这段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在没有“补充交通工具”的情况下,给市民出行添的麻烦不少。今年6月初,市政府在缓解北京市区交通拥堵《工作方案》中,提出要增设小区公交专线和区域“袖珍线路”,最大限度地方便市民出行,可谓有的放矢,雪中送炭。

  大力发展短途“袖珍公交”,完成“最后一公里”接驳,是完善公共服务的应有之义,各区县都在做探索,如海淀区开通了社区公交车,朝阳区、东城区则试行电瓶小巴。只是,在社会一片叫好声中,也有另一种声音,即来自运营者的诉求,以朝阳区的电瓶小巴为例,至今师出无名,是无牌照、无路权、无名分的“黑车”,现在有关主管部门该有个说法了。

  政府下决心解决公交“最后一公里”问题,是一件好事,但是如何把好事办得更好,在现实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如何实现社区居民、交通营运者、主管部门的三方共赢,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出行服务,在考验着政府的管理智慧和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最后一公里”困境,不仅存在于公交领域。“十二五”期间,首都建设发展和公共服务面临新的要求和机遇,在交通、市政、城乡结合部、公共服务等方面都会存在若干个“最后一公里”问题。就此而言,如何摆脱“最后一公里”困扰,应该引起全社会的注意。

 
·滴滴公布京津冀出行指数 城际顺风... ·团市委微信公号发布绿色出行攻略
·征集轨道交通出行信息:7成人关注地... ·春节黄金周地铁出行增4.7% 庙会公...
·行人导航系统有望年底推出 可实时... ·绿色出行吃北京小吃 公交迷推荐“...
·9月定为“畅通绿色出行月” 重点查... ·报告显示北京上班出行理想用时为38...
·绿色楼梯首现地铁4号线 倡导健康绿... ·北京拟启动公共自行车租赁试点入公...
京ICP备08003934号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