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导航 > 时政要闻
以医院为中心的互联网生态圈建设

2019-07-17 11:04   来源:北京日报

  健康与医疗保障是新时代下每个社会个体都倍加关注的问题。2009年开始实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5年10月,“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被纳入国家大数据战略布局。近几年,国家对信息惠民、互联网+健康医疗、人口健康大数据战略、“健康中国2030”等作出一系列部署,在北京、山东等多地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建设计划、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积极推动我国健康医疗信息化和医疗大数据应用的发展。其中尤以医疗供给侧与结构性调整与优化为改革重点,以解决新时代下人民群众对健康保障、医疗服务方面越来越高的期望,与各级医护从业人员之间的医疗水平、各区域或各医疗机构之间医疗资源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

  构筑医疗大健康生态圈

  作为北京市大型三甲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在区域医疗中起到龙头作用,医院以医联体为平台,积极实践构筑互联网+医疗大健康生态圈。北京朝阳医院医联体本着行政隶属关系不变,责任明确,保持各医疗机构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积极性,成立“北京朝阳医院医疗联盟”,整合北京朝阳医院区域覆盖的医疗机构,探索区域性医疗资源一体化模式,促进医疗机构的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明确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保持医疗保健的连续性和互补性,逐步形成有序就医的层级就诊模式。在患者就诊的全过程中,通过医联体内部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流程,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和医疗服务质量,同时不因患者的转诊而发生直接的经济关系,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的持续改善医疗服务的要求。

  2017年,北京朝阳医院成功申报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区域性医疗检查平台的构建对分级诊疗的影响”。基于此项目的推进落实与助力,医院建立了三大应用体系,着力促进分级诊疗的落地。

  一、建立远程诊断体系:作为医联体核心医院,通过现代通讯、电子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依托区域性信息平台和以朝阳医院为核心的多医疗机构间的信息网络建设远程会诊平台,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中心、电生理、影像、超声等医技平台、实时视频会诊通信系统等,基于医疗信息的远程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查询,对异地患者实施咨询、会诊、监护、查房、协助诊断、指导检查、治疗、手术、教学、信息服务及其他特殊医疗活动,实现各个医疗机构之间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远程医疗服务。远程医疗诊断体系包括重点专科对口扶持、绿色通道、远程会诊、业务指导等活动,通过有效的资源共享,有助于实现异地对口帮扶、区域分级诊疗、多级双向转诊等一系列医疗体制改革和政策指引精神的落地,即通过打破医疗资源区域性制约,解决各区域间医疗资源分布或医疗服务水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推进新一轮医疗改革目标的落地与实施。

  二、慢病管理体系:基于区域性人口健康大数据,发展慢病管理工作模式,使医联体内或慢病管理团队内的医生护士,对社区中广大慢性病患者的如历史就诊记录、个人病史、家族病史、特殊药物过敏等健康数据,能有全面的掌握,在就诊指南与临床路径的指导下,进一步规范诊疗过程与行为。借助信息通信技术手段与支撑,通过区域医疗信息专网、可穿戴设备、远程生命体重监测等信息化建设,实现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的有效对接,实现经验覆盖与专业知识的互补,从而提升对本区域患者的慢性病诊疗水平,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高患者满意度。由专科专家领衔社区慢病管理,建立了以“专科+全科”的医疗服务模式,形成更加科学的就医理念。探索慢病精准用药服务的一系列标准操作规程,聚焦慢病人群合理用药现状,结合经典案例,针对社区医师进行慢病精准用药培训,形成合理用药机制,降低社会、医保及患者个人的整体医疗成本,解决“大处方”、过度检查、过度用药等过度医疗问题,避免药源性疾病发病率,提高整体治疗效果等医疗与服务质量。

  三、学科共建体系:建立知名专家团队和专家援助机制,落实北京市卫健委要求的构建公平有序就医秩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有效引导患者按需就医,建立医联体或医疗联盟内部知名专家团队层级转诊服务模式,综合运用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等手段,为广大患者营造更加公平、有序的医疗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合理的就医需求,提高诊疗团队在解决疑难重症临床问题中的作用,形成较为完善的知名专家团队和专家援助体系。该体系下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和医师间,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责权一致的引导机制。

  专家团队以科主任为主的专家,并与成员单位合作,固定专家查房、业务指导关系。制定成员单位人员培训制度,针对接诊病人特点,制定轮转及培训计划。制定专科诊疗规范,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培训考核,提升成员单位学科建设。加强与各大协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帮扶,通过定期举办学术会议、病例讨论、出诊带教等多样化合作形式,提升合作医院相应专科的能力水平,建立“健康守门人”微信群,促进分级诊疗机制和模式的实现与落地,加强区域内医疗资源有效共享,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并使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有效、快速提升。

  三大体系的建立,有效地连接了分级诊疗的各个关键点,通过医疗服务模式改革与结构优化,打通了医疗服务资源的需求侧与供给侧通路,提升了区域医疗的整体实力。通过互联网+区域医疗健康大数据等信息网络技术支持,在医联体区域内,建立了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的有效对接、综合性医院和成员医院的有效对接、社区医疗服务和医养结合的有效对接。据统计,2018年实现下转住院患者3682人次,上转住院患者228人次;继续派出29位副高以上专家到基层出诊诊疗患者41000余人次;免费接收社区进修医务人员20名,举办培训25次、远程放射阅片诊断23800次、动态心电图159次。建立了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阻肺5种慢病共10支慢病管理团队。慢病管理团队由北京朝阳医院的专科医师担任团队长,配备有2-3名社区卫生中心的全科医师和4-6名专职的健康管理师。每个团队至少管理150名慢病患者。

  区域医疗主体纳入信息化网络

  互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延长服务半径,服务对象从患者拓展为同行。不管是线上医院,还是使用App的终端客户,都是这一生态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构建一个互联网平台在运行中不断发展,不断自我完善,需要所有用户的共同努力。

  目前运行的分级诊疗主要是两种模式:一个是患者向上级医院或下级医院转诊,另一种是将优质医疗服务传送到各个医疗机构中的患者。前一种情况不同的医疗机构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包括患者的诊疗信息,转诊业务办理以及相应的数据统计等;后一种情况,则需要发挥三级医院的医疗技术及设备的优势,对医疗条件相对欠缺的医疗机构进行远程会诊和咨询。

  实现这两种分级诊疗模式,主要是“两个平台”和“两个中心”的构建。“两个平台”就是层级转诊平台、远程医疗平台;“两个中心”就是医疗和临床大数据共享与发布中心和医学影像数字存储中心。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以患者和医疗数据为中心,整合在分级诊疗或双向转诊过程中形成的与患者相关的诊断记录、检验报告、检查报告等一系列完整的医疗资料,在区域内打通各医疗机构的医疗信息壁垒,建立区域性医疗数据资料共享的医疗检查平台,实现诊断信息、放射超声病理等多领域的影像信息、临床生化检验信息、病案首页、病历病程、手术记录、康复记录等全过程诊疗信息的互联互通,使层级转诊、远程医疗等场景下医疗资料可无阻碍传递与共享。这“两个平台”和“两个中心”组成的“三大体系”构成了区域分级诊疗的骨架。以此为基础,医院向患者、医生、医疗机构提供应用端,最终实现将整个区域的医疗主体纳入信息化网络。

  给医疗生态圈注入新活力

  在循证医学发展的今天,医技平台的建立首先是确保检验检查的质量和互认程度,同时降低患者费用。利用三级综合甲等医院现有条件成立检查中心,对一定区域内的基层医院提供对口服务,共享检验检查资源和结果。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进一步检查诊断时,基层医生可以对接三级综合甲等医院的检查中心开具相应检查单,患者按预约时间做检查。检查结果通过网络实时传送到基层医生的诊疗系统中,基层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做出诊疗或与三级综合甲等医院医生进行远程会诊。患者通过检查发现危重症需要向上转诊时及时转诊。这一模式可增强患者对于社区医生的信任程度,有助于引导患者去社区医院看病,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和三级综合甲等医院各自的优势。

  医疗资源的共享,减少因购置大型医疗设备的政府财政支出,减少培养各种医疗人员所承担的人力成本(如培养周期长、职业风险高、技术难度大)。同时充分利用三级医院成熟的医疗检验检查平台,解决因患者分流而带来的人力资源闲置的情况。

  以医院为中心的互联网医院的模式,一方面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优化了人力资源,另一方面促进医院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人员的统一管理,有助于效率管理,建立成本与产出之间的评价体系,以帮助医院平衡学科发展、人力资源落实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以区域医疗为中心、以医改任务为导向,创立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医疗安全一直是医患双方关心的底线,这也是医院最核心的内容。以大型综合性医院为核心的互联网医院,对于医疗质量的输出端有着质量控制,必须在大数据产业中严格技术和制度的综合保障。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和联动机制、实现城市医院资源整合、覆盖以基层医疗机构为龙头的基层医疗机构,成为缓解医药卫生“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之一。以“互联网+”为手段,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是必然的趋势。三个体系的建立,有助于降低医疗成本,让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带动基层医疗资源,使得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从而有效地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实现医疗服务制度的创新,打破“投入服务孤岛、业务能力烟囱”,形成医联绿洲,给医疗生态圈注入新活力,有益于医联体内各主体,也有益于民众。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